张耳、陈馀两谏陈胜

一、张耳、陈馀两谏陈胜

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09)七月,陈胜起义军攻占陈县(治今河南淮阳),军队迅速扩充到几万人。大梁人张耳和陈馀求见陈胜。张、陈是“魏之名士”,声名远播,秦廷曾悬重金“求购”。陈胜及其亲信“数闻张耳、陈馀贤”,虽然未曾谋面,“见即大喜”。[1]2572

陈地的豪杰父老劝说陈胜为王,理由是:将军“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存,使断绝的子嗣得以延续,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况且还要“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1]2573

陈胜征求陈馀、张耳的看法。二人为陈胜设计了“据咸阳以令诸侯”而成帝业的方略。

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1]2573

陈馀、张耳认为,陈胜刚刚打到陈地就称王有些不妥,这样做会在天下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私心。希望陈胜尽快率兵西进,派人拥立六国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党羽,增加反秦势力。反秦势力越多,秦朝的力量就越分散;陈胜的党羽越多,兵力就越强大。这样,就可以迅速推翻暴秦,占据咸阳,号令诸侯。“以德服之”,最终成就帝王大业。如果只在陈地称王,恐怕天下诸侯就会斗志懈怠而不跟从了。

陈胜反秦天下响应,是因为他的义举反映了人们推翻暴秦的共同愿望。只有始终代表广大群众的共同利益,才能赢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完成反秦大业,赢得至尊地位。如果急于在陈地称王,难免有谋求一己之私的嫌疑,在义军中开创追逐私利的先河,涣散人心,影响反秦大业。可惜陈胜的目光看不到这么深远,没有听从张耳、陈馀的意见,自立为陈王。

对于张耳、陈馀劝陈胜不要急于称王,自古以来的评论褒贬不一。虽有否定批评之语,但以肯定者居多。范增在向项梁分析陈胜失败的原因时说,秦灭六国,楚人的仇恨最深,人们至今还怀念冤死于秦国的楚怀王,所以,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陈胜败固当”。[1]300就当时的形势而言,范增的分析还是有道理的。明初著名史学家凌稚隆在《史记评林》中说:张、陈“两人劝涉毋即自王而遣立六国后,以益秦之敌。此首事之善计,而涉不听。所卒之为赵、为燕者,纷纷自立,而天下由此遂解。涉之不能成帝业者,由此”[25]。王维桢也认为:“二人之见诚高,惜陈涉不用耳。”[2]4822清人何焯云:“郦生说汉王立六国后,张良以为谏,至石勒以为此法宜失。张耳、陈馀说陈涉立六国后,当时不从,以为失策,何也?盖陈王初起,虑在亡秦而已,法宜树党。汉方与项争天下,又立六国,反而不可,一是树敌也。”[3]220

张耳、陈馀不是甘居人下之辈,陈胜急于称王,让他们觉得陈胜难成大事,在他手下难以施展抱负,决定离开陈胜,另谋发展。于是向陈胜进言:大王调遣梁、楚的军队向西挺进,当务之急是攻破函谷关,来不及收复黄河以北的地区。“臣尝游赵,知其豪桀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1]2573

陈胜采纳张耳、陈馀的建议,同意北伐赵地,但并不信任他们,就指派自己的老相识武臣为最高指挥官,以邵骚为护军,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拨给的军队只有区区三千人,是陈胜派出的几支方面军中人数最少的。陈胜没指望他们能攻占多少城池,主要目的是分散秦政府军的注意力。就是这支最不受重视的军队却成就最大,这是陈胜所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