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名将:廉颇

一、赵国名将:廉颇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

若论官爵,廉颇为赵国上卿,假相国(代理相国),封号信平君,同时握有兵权、相权,亦同时享有封号、封地,位居赵国诸将之首,人臣之极。

若论战功,廉颇“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大破燕军于鄗,遂围燕。以勇气闻于诸侯”[1]2439。《史记》记载:“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廉颇、蔺相如)在也。”[1]2443《汉书》记载:“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2]3021廉颇跃马横戈,气吞山河,征战六国,几无败绩,就连“宰割天下,分裂河山”[1]279的秦昭王都对廉颇又敬又畏。《汉书》中“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2]1688正是关于廉颇的真实写照。

若论品行,廉颇“负荆请罪”更是誉满天下,是以国计为重,私怨为轻。清代女学者李晚芳于《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评论:“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廉颇]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3]504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喻,发出嗟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929廉颇八十,尚能“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1]2448,不愧老当益壮。《列女传》之《赵将括母》形容廉颇“老夫灌灌”[5]127,忠心满腔、诚义报国的品行跃然纸上。开启“文景之治”的汉文帝“闻廉颇为人”,非常赞赏喜悦,拍打着大腿说:“嗟乎!吾独不得廉颇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1]2757

若论名誉,因汉代司马迁著《史记》为其作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集评》录明代文学家钟惺评论《廉蔺列传》:“赵之兴亡,节目全在于此。数人共一传,只如一人。贤才关系国家,此史之识也。”[3]503故而,廉颇与蔺相如、赵奢、李牧并称“赵国四贤”。南北朝时期梁朝周兴嗣编撰《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6]158随着《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被很多人所熟知。

不论廉颇的官爵、战功、品行、名誉,均有一种诚义慷慨的英雄气一以贯之。《世说新语·品藻第九》引庾道季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7]513明太祖朱元璋阅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死而不亡者寿”时,曾经御批点评:“将名垂万古而不朽,是谓死而不亡者。”[8]222廉颇虽为古人,然而这种死而不亡、生机勃勃的凛然生气,正是燕赵大地慷慨悲歌的精神气质,正是河北义士挺立千秋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