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的将相分离问题
2025年09月26日
赵国的将相分离问题
邵育欣,杨丽丽
[作者简介]邵育欣(1979— ),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博士;杨丽丽(1987— ),女,河北涉县人,河北涉县河南店镇胡峪村党委副书记,硕士。
战国是中国古代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与春秋相比,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在职官方面的重大变化即文武分职、将相分离,各有专责。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为发展自身实力,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官僚体系”[1]166-184,形成了文武分职、将相分离的新格局。
春秋以前,各国卿与将职责不分,平日理政是为卿,战时统兵即为将。如春秋时晋国的执政卿,战时也就是中军统帅。楚国的令尹平时是最高行政官,战时也统率军队。
到战国时,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对军队的依赖增强,要求具有一定经验、知识和才干的专业指挥官来统领军队,以提高军队战斗力并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这就促使各国相继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武官系统,实行了“将、相分离”,即以相国为首的文官系统和以将军为首的武官系统,将、相在官职任命上实现了分离。如魏国魏文侯时曾先后以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而另有乐羊、吴起、翟角为将;齐国齐威王时曾先后以邹忌、田婴为相,而有田忌、申缚为将;赵国赵惠文王时,曾以肥义、李兑、乐毅、赵胜为相,而以廉颇、赵奢、乐乘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