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信谗言,叛赵弑武臣
李良平定常山以后,又奉赵王武臣之命进取太原。李良军至石邑(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南),秦兵已严密封锁了地势险阻的井陉,无法前进。秦将诈称二世皇帝派人送给李良一封信,没有封口,信中说:“良尝事我得显幸。良诚能反赵为秦,赦良罪,贵良。”
李良怀疑信中的内容,决定先返回邯郸,请求赵王增兵。临近邯郸,遇上赵王的姐姐外出赴宴回宫,有一百多骑马的随从护卫,声势浩大。李良远远望见如此气魄,以为是赵王,跪在路旁拜见。赵王姐姐喝醉了,不知道跪拜的是将官,只派了一名随从答谢。李良一向显贵,在随从官员面前感到非常难堪。有一位随从煽动李良反赵说:“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赵王素出将军下,今女儿乃不为将军下车,请追杀之。”[1]2578
李良收到秦二世的书信后,就有了叛赵之心,但犹豫不决,无端遭遇赵王姐姐无礼之辱,因此大怒,派人追杀赵王姐姐于道中,随即率军袭击邯郸。邯郸不知道李良叛变,没有任何防备,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09年)十一月,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被杀。
赵人中有很多是张耳、陈馀的耳目,二人因此得以逃脱。他们收集邯郸残兵,又组织起数万人的军队。有宾客向张耳献谋:“公与陈将军均系梁人,羁居赵地,赵人未必诚心归附。为两公计,不如访立赵后,由两公辅佐,导以仁义,广为号召,方可扫平乱贼,得告成功。”[32]张耳、陈馀找到战国时期赵国王族的后代赵歇,立为赵王,迁都信都(治今河北邢台市),重整旗鼓。李良进击陈馀,被陈馀击败,为了保命,投降了秦将章邯。
李良曾经是反秦义军中颇有战功和成就的将领,最终却令人痛心地走上了叛赵、降秦的无耻之路。究其根本原因,是李良个人私欲和图谋富贵的野心膨胀所致。素来显贵的李良偶遇赵王姐姐无意间的失礼,仅仅为了挽回面子,竟然置反秦大业于不顾,听信谗言,追杀赵王姐姐及其随从。继而将错就错,袭占邯郸,杀死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如果李良没有图谋富贵的私欲,秦将低劣的诱降之计不可能得逞,他也不会轻信谗言。李良被陈馀打败,失去了在赵地建立以他为首的政权、谋求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资本,不得已投降了秦将章邯。李良的叛变,是反秦队伍中个人利益至上的突出表现,也反映了反秦义军鱼龙混杂,思想状况和斗争目标的复杂多元。
史家多认为武臣之死是咎由自取,他纵容姐姐酗酒傲慢,导致家破身亡。武臣因为与陈胜的故旧关系而被任命为北伐军的主帅,率军北徇赵地。他能虚心听取张耳、陈馀以及蒯通的意见,这是赵国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他采取灵活的切合实际的军事和外交斗争策略,几乎收复了全赵,极大地推动了反秦斗争的发展,能力和功绩应当肯定。但是,武臣在军事和政治上都不成熟,缺乏防患未然的警觉性。身为一国之主,轻履险地,沦为燕国俘虏,险些丧命。终因失于防范,惨死于叛将李良之手。
用人,在于用其力与谋,用其谋尤为重要。这就是个纳谏问题。纳谏与拒谏是衡量用人长短得失的重要标尺。虚心纳谏是政治家必备的优秀素质。纳谏,首先要辨别进言的正误。辨别进言的正误,需要有见微知著、明察秋毫的政治鉴察力,要顾大局、识大体,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区分诤言与谗言,择善而从。就《张耳陈馀列传》所记史实来看,陈胜和武臣基本能够听取下属的正确意见,反秦斗争也因此得到进展。宋人洪迈对陈胜纳谏给予了肯定,例如,陈胜“称王之初,万事草创,能从陈余之言,迎孔子之孙鲋为博士,至尊为太师,所与谋议,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不可否认,纳谏和识谏是优秀政治家的必备条件,但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具备更全面的优秀素质,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洪迈指出,陈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杀吴广,诛故人,寡恩忘旧,无帝王之度,此其所以败也”[7]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