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义”之含义

二、“义”之含义

因此,如果再作认真的分析,这里仍有讲求,因为要真正理解“义立而王”,似乎“义”就是核心概念,而荀子言义含义颇为丰富,如荀子云:

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义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1]313

荀子这一段向来不好解释。有学者认为,荀子那里,仁是有关对他人的情感,义是遵循某种社会规范。杨倞对“制礼反本成末”的注释是:“反,复也。本,谓仁义;末,礼节。谓义仁义为本,终成于礼节也。”如果这种理解成立,那么,其中的意思就可能有某种循环。其实,荀子对义的理解有多个不同的面向,前面所说的与礼并用只是其中的一层意思,这种情况下,义与礼常常可以互换,其表达的意思就是某种可以做或不该做的事情的规范。唐君毅就说“荀子之义就是礼义”[3]439。如荀子云: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1]20

又云:

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非十二子》)[1]55

又云:

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主枝之义,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1]55

又云:

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1]215

荀子以上所说的“义”大体上皆指向某种确定的行为规范或标准。但在有些地方,“义”所表示的可能只是某种意蕴,而没有道德的含义,如荀子云:“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1]5此处所说的“义”,学者大都诠释为“意义”。同时,荀子在有些地方也用“义”来表达通权应变之意,如荀子云:“临事接民而以义,应变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1]159这里的“义”主要是指当规范、法教未及之时,义所表现的应变局势的能力。由此可见,义在荀子那里含义颇为丰富,既是指导和判断人的行为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又是指导和判断政治理想和行为的意义的原则。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上说,“夫义者,内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1]189。因此,义(此处主要指的是礼义)是一个彻内彻外,彻上彻下的原则,既是道德原则,又是政治原则,既能够调和自己的身心,又能够安顿好天下国家。

荀子所言“义”的含义十分丰富,但就其所说的“义立而王”的“义”字而言,礼义无疑是他所主张的王道的实质内容,也因为如此,虽然在王道的形式表达上,荀子与孟子似乎很相近,但其内容规定则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