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结
2025年09月26日
五、小结
中国古代社会是由行政权力支配,君主、官吏是行政权力的代表,官职是行政权力的标志,“官者,事之所主,为治之本也”[47]192。赵国官制渊源于卿大夫家臣发展为国家大臣、沿袭改革周晋官名、借鉴采用别国官制、本国首创官职等,逐渐形成完备的赵国官制系统。从纵的方向来说,以乡里为基础,以郡县为纽带,朝廷总揽全局,顶端是赵王,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君主专制集权统治体系。赵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既是行政的元首、军队的最高统帅,又是重大案件的最高裁判人,并享有种种不受限制的权力。“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2]593从横的方向来看,官分文武,将相合作,各有专责,相互监督,统归君主。在相国之下有处理政务的司寇、御史、内史、郎中、行人、田部吏等文官。在大将军之下有统领军队的将军、国尉、都尉、裨将、官卒将等武官。此外有教导太子或供国王咨询的师傅系统,如师、傅、博闻师、司过等官。还有为国君服务的宦者令等事务性官职,以及太卜、筮史等传统官职。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总汇于赵国君主,君主是整个行政权力网络的总控制者,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官制体系的核心所在。纵横交错的统治网络触角伸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分布到疆域的每个角落,渗透到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严密地控制着整个国家。赵国官制上承周朝晋国之制,采用秦楚等国官职名号,继往开来,对秦汉以后的官制有所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赵国官制又成为战国以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官制的渊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