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赵国政治管辖权争夺之影响
武帝时期争夺赵国政治管辖权的多次斗争,为汉代后来解决诸侯王国问题积累了丰富历史经验,其重要的历史经验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汉武帝慎重处理皇室亲情关系。汉武帝面对的是强大的政治对手赵王彭祖,也是同父异母的兄长,“赵王彭祖,帝异母兄也”[2]2175。赵王彭祖不比其他的诸侯王,其志向远大,总是暴露无遗:“彭祖不好治宫室禨祥,好为吏。”“常夜从走卒行徼邯郸中。”当时,中山靖王刘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他经常责难彭祖:“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刘胜虽善意提醒赵王彭祖,但赵王彭祖却振振有词:“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2]2426既然中山靖王刘胜可以看出彭祖爱好治理政事,难道汉武帝看不出?面对治国欲望极强的赵王彭祖,汉武帝总是从心理上给予打击。当赵王彭祖“上书愿督国中盗贼”,想染指国家司法大权,树立个人权威;当赵王彭祖想插手军政事务,“愿从国中勇敢击匈奴”时,汉武帝深知“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的道理,都没有答应,使赵王彭祖的愿望化作了泡影。在汉武帝面前,赵王彭祖不仅颜面尽失,而且心理倍受打击。在许多人物眼中,赵王彭祖已经是一个失意的政治人物了,不值得追随。
汉武帝处理诸侯王国问题时充分注意亲情关系,其颁布的推恩令也是吸取以往教训:“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1]2961若是对赵王彭祖处理不好的话,汉武帝势必成为社会谴责的对象。汉武帝忍而不发,没有把其置于死地,只是外围进攻。甚至赵王彭祖死后,汉武帝给其留有情面:“谥敬肃王。”[2]2421但汉武帝始终未忘记不断削弱、孤立赵王彭祖,设法挽救其政治生命,避免演出手足相残的悲剧。
二是汉武帝采用合法手段打击政敌。汉武帝在关键时刻对赵王彭祖出手,都有其正当理由,都要彰显政敌之罪恶:“江充告丹淫乱,又使人椎埋攻剽,为奸甚众。”[2]2421让以诡辩而著称的赵王彭祖有口难言。另外,这种合法手段不会激起社会舆论,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这说明汉武帝讲究“以正治国”,在处理诸侯王国问题上特别注意“道”的争取,而不是如赵王彭祖一味以“诡诈”制胜对手。“诡诈”之术的使用是有限度的,总是使用“诡诈”,聪明的对手就永远不给你接招的机会。赵王彭祖因“诡诈”而成,也因“诡诈”而败。后来无计可施的赵王彭祖,已无力与汉武帝对抗。不得不屈从自己的意志,表达对汉武帝重大政治决定的全力支持。当淮南王谋反事情败露出来之后,汉武帝交给诸侯王讨论其罪行,赵王彭祖、列侯让等43人皆曰:“淮南王安大逆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2]2152此时的赵王彭祖不敢为淮南王的罪行做任何的辩护,而是带头支持汉武帝的决定。总的来看,汉武帝在收拾诸侯王时,手段都是正大光明的,让其心服口服。绝不采取对付下属官员的特别做法“隐诛”,秘密除掉一些官员。[5]
三是汉武帝极其注意未来诸侯王人选问题。诸侯王是一国之主,诸侯王品德的好坏、才能的高低,势必决定诸侯国将来的政治走向,对中央政府控制诸侯国政治管辖权影响极大。解决好诸侯王人选问题,就能消解诸侯王国问题。这显然是一个极其有效化解诸侯王国威胁中央权威的招数。在与赵王彭祖争夺政治管辖权的斗争中,汉武帝最终找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选择平庸之辈充当诸侯王。”未来的汉代皇帝就再也不用像自己一样,费尽心计对付类似赵王彭祖的诸侯王了。
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在与赵王彭祖争夺赵国政治管辖的斗争中,积累下许多处理王国问题的重要经验,但也同时潜伏下严重的政治危机。对于汉武帝处理赵国诸侯王嗣子问题的做法,显然得到后来汉代皇帝的效仿。据史书记载:这些后来所封的赵王,继位时间大多数极短,即使在位时间长者,也没有突出的政治表现:“子怀王尊嗣,五年薨。无子,绝二岁。”汉宣帝“立尊弟高,是为哀王,数月薨”。其子“共王充嗣,五十六年薨。子隐嗣”。[2]2421这种现象自然要归功于汉武帝精心策划的结果。有一巧,就有一拙,使汉武帝想不到的是,同姓诸侯王势力得到有效排斥的同时,却也为外戚势力的权力扩张提供了巨大空间。汉代赵国历史发展的归宿就是这种潜伏政治危机的爆发。诸侯国问题虽然解除了,但新的问题又显现了。到了王莽时代,赵国彻底被废除,“王莽时绝”[2]2421。王莽非常需要清除赵王彭祖与中央政府争夺政治管辖权的历史记忆。由于后继的诸侯王才能平庸,导致没有强势的诸侯王出来制衡王莽集团的势力,以至西汉政权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