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将赵降卒四十余万“悉阬之”的说法靠得住吗?

二、白起将赵降卒四十余万“悉阬之”的说法靠得住吗?

长期以来,史学论著及通俗历史读物多取旧史有关白起将赵降卒四十余万“悉阬之”的说法,近年来,怀疑者渐多。下面,试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为讨论方便计,先摘引一下旧史有关这个问题的记述:

白起……又越韩、魏攻强赵,北坑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若雷……(《战国策·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章》)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史记·秦本纪》)

(秦昭王)四十七年,白起破赵长平,杀卒四十五万。(《史记·六国年表》)

(桓惠王)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史记·韩世家》)

(赵孝成王)七年,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军降,卒四十余万皆阬之。(《史记·赵世家》)

(赵孝成王)七年,……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赵奢传》)

(秦昭王)四十七年,……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周赧王)五十五年,……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资治通鉴》卷五)

上引所记,虽有“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四十余万尽杀之”“杀卒四十五万”“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及“卒四十余万皆阬之”“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尽阬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等行文用语上的小小不同(或仅言“杀”,或明言“阬”),但却一致地认定白起残忍地把赵国降卒几乎都杀(阬)了,而且一杀(阬)就是40多万。

对这类记载,长期以来人们多深信不疑,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旧史所谓长平之役后白起将赵降卒四十余万全部坑杀了的说法显然是夸大了的,不可信的。

首先,从赵国的人口、兵源及此役在赵人心目中的地位看,赵国投入此役的总兵力当远不足40万人。有研究者估计,当时赵国的总人口约为170万或223万,成年男人约40余万或50万—60万。可这些成年男子又不可能全都开往前线作战,从事生产和提供军需者必占相当大比重。另外,赵乃“四战之国”,四面受敌,边防不能空,都城邯郸也要拱卫,长平之役虽事关重大,但毕竟不过是秦、赵之间的一次争城夺地之战,尚不是事关赵国生死存亡的一次总决战,赵国没理由倾巢出动把全部兵力都押在这一战上。据此,长平之役中赵国投入的总兵力充其量不过20万人左右。[9-10]

其次,《白起传》所言“卒四十万人”“尽阬之”,与“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明显不合常理,有违事实。据《白起传》所载白起自己的说法,是役中秦军虽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秦卒死者过半”的惨重代价。号称虎狼之师英勇善战的秦军都付出了“死者过半”的代价,作为败方的赵军又怎会只在战斗中减员1/10左右,9/10左右都存活下来向白起投降了呢?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上引赵方在长平之役中投入的总兵力为20万人左右的估计不误的话,那么,经过廉颇、赵括与秦军的多次搏杀,再加上被围中饿死、被食的,战役结束后向白起投降的赵卒应当远在10万人以下。有研究者更根据长平之战的决战阶段,白起只用2.5万人即将赵军后路切断并形成一个包围圈,另用5000骑兵便将赵军主阵地穿插突破,并实行有效的战役隔离达46日之久等事实。估计秦赵两军当时交战的部队均已不超过10万人。再经过决战的消耗、饿毙、溃逃等,最后降秦被杀的赵国军卒,不过万余人。[11]93-94

再次,旧史所谓白起对赵降卒一律采取“阬杀”的处置办法的说法未必是事实。如上所引,《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诸书在述及这次杀俘事件时,也是或言“诛屠”,或言“杀”,或言“阬”,词语不尽一致。再则,从纯技术的角度讲,对人实行“活埋”要比“斩杀”“击杀”等费时、费力得多,且被处置的又不是几个、几十个、几百个的小数目,没必要也不大可能对数以万计的俘虏一律按“活埋”的办法处置。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所撰《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谓:“永录1号尸骨坑内的遗骸应是赵军亡卒。”“关于赵卒死亡原因,史书记载大都一致,即,‘挟诈而尽阬杀之’。……‘阬’、‘阬杀’多解释为‘活埋’。然而,从坑内遗骸的观察和分析,并非如此。初步观察统计表明,未经破坏和扰乱的60个个体近半数或头骨无躯体,或头与躯干分离,应是死亡在前,埋葬在后。还有14具头骨有钝器、刀器、石块等造成的创伤痕迹,其中至少7具个体的创伤是致命的,应排除在活埋死亡之外。剩余十多个个体死亡原因难以判断。可能被活埋的仅有1例,编号AI:4,俯身,面部向下,脑后部被晚期灰坑破坏,其他骨骼不见创伤痕迹。右臂下垂,尺挠骨扭曲状,左臂从腹下伸向右侧髂脊上缘,两腕相距约10厘米,左手掌骨与右手腕骨基本相邻。这种现象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为软组织受伤致死而葬;其二为双手被缚活埋而死。当然,永录1号尸骨坑仅有百余个体,尚不能完全反映数十万死者的死因。”[12]这里,笔者甚同意文中所表述的“‘阬杀’多解释为‘活埋’。然而,从坑内遗骸的观察和分析,并非如此”的看法。至少,该号尸骨坑到底是秦军处置赵降卒的场所,还是某次战斗结束后秦军或赵军打扫战场时草草掩埋战死者的所在,恐尚需作进一步深入之研究。

最后,再谈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宋裕把它归结为两类:一,最先道及白起坑赵卒“四十余万”众的,是战国游士蔡泽,而“战国游说之士惯于夸大其辞”,“难以置信”;二,“与秦末汉初人痛恨秦政从而夸大秦的残暴有关”[9]。舒咏梧又补充了一条,说:“历史上的战争,有不少杀伤数字都是夸大了的。《三国志·魏书·国渊传》里有一段文字道出了事情的真谛,原来‘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曹操就曾因国渊如实上报斩首数而感到奇怪。可见这种事情相沿成习已非一朝一夕的事了。用此旧习惯解释长平之战,再联系到秦还有‘上首功’的制度,所谓活埋了赵卒四十万之说,是不确实的。那是被夸大了的因而也是不可信的数字。”[10]我想再补充一下,这种“夸大”,不仅是战胜方邀功请赏的需要,亦为战败方所需要,因为“夸大”牺牲,不仅可将对方置于不义的地位,又可借此激励自己。明于此,白起“坑赵卒四十万”说,《扬州十日记》中所谓清军在扬州杀人“八十余万”说,也就好破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