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结论

汉代以来,赵国东武城,即平原君封地的武城,或称清河武城,学者多没有异议,此地应该为武城相邦戈的铸造地,或者指平原君赵胜作相邦时之地。但赵国另外一个武城,经常为汉代以来的学者所忽略,或者把赵国东武城与武城[72]混为一谈。《资治通鉴·卷六》:“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桓齮定平阳、武城。”“平阳、武城”并称,说明相距不远,还有宜安,皆在今天河北南部地区。所以,东武城之外的赵国武城,绝非与平阳距离遥远的定襄郡所属的汉代武城县。

关于武城令戈的地望,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赵国政区地理”有“武城”条:

传世战国赵兵器“十四年武城令”戈(《集成》17-11377戈),铭文“十四年武城命(令)□□苜□,蔷□□□,治章执齐”。该戈为易县燕下都出土,铭文“执齐”为赵国兵器之特征。武城为赵地,一度为孟尝君之封地。《战国策·赵策》:“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史记·赵世家》:“幽缪二年,秦攻赵武城。”其事又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十四年,攻赵,定平阳、武城。”《正义》云:“即贝州武城县外城也,七国时赵邑。”钱穆考之:“平阳近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又《图集》第一册的“战国赵国”中,平阳西有城邑“武城”。今从该戈铭文可推之赵置武城县,其地在今河南省安阳北与河北交界之地。[13]121

后晓荣所谓的“赵置武城县”,其地在今河南省安阳北与河北交界之地,可谓一语中的。“武城令”戈的武城,即我们考证出的今河北磁县讲武城。需要指出的是后晓荣先生把平原君封地东武城与赵国另一武城混为一谈了,但他没有赞同汉代定襄郡武城县的说法是值得肯定的。因此,“七年武城相邦”戈的武城地望即平原君封地东武城,“十四年武城令”戈的武城地望是赵国的另一武城,即今天河北磁县讲武城村。这正是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赵、中山”所标出的赵国两个武城,而未标出汉代定襄郡武城县为赵国武城,看似无意为之,实乃真知灼见,这使得先秦赵国武城地望问题得以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