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赵惠文王时,借助赵武灵王改革的余威,对列国还是有些威慑作用。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7年)发动齐、魏、燕、韩等五国对秦的战争,但联军内部松散,最终不欢而散。赵惠文王二十年,赵与秦妥协,西部边境暂时稳定。而五年之后,“与魏共击秦。秦将白起破我华阳,得一将军”。四年后,在赵惠文王二十九年,赵国派赵公子郚到秦国作质子,并借机打算用焦、黎、牛狐交换被秦占领的蔺、离石、祁。赵国得到蔺、离石、祁等地时,竟然拒绝把焦、黎、牛狐给秦国。于是秦赵之间在阏与(今山西和顺)发生了一场大战,秦军大败。阏与之战后,赵将廉颇率赵军又在几(今河北大名东南)击败秦军。[3]188-189经过这几场大战,秦进攻赵的势头有所减缓,但这种状态并没有维持多久。到赵孝成王时,对于秦国的进攻,赵只剩下招架之功了。
赵孝成王元年(前265年),秦一举攻取赵国三座城池,而残酷的长平之战却使赵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起因于秦对韩的进攻。前262年,秦攻取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断绝韩上党(今山西长治地区)与韩本土的联系。韩上党守冯亭宁降赵不服秦。赵接受上党,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备秦患。秦昭王恼羞成怒,于前260年派白起、王龁对长平发动猛攻。赵初战失利,廉颇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不与秦军短兵相接,以疲弊其军队的斗志。秦、赵两军相持3个月,秦一无所获。后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将。这位纸上谈兵的赵括改弦更张,改变廉颇的策略,大举出兵直面秦军。白起利用赵括缺乏作战经验的弱点,让秦军正面佯败,再出两支奇兵,袭击赵军。
赵括见秦军败退,率军直追到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同时白起的两支奇兵迂回到赵军后,将赵军截为两段。赵军进退维艰,只好就地筑防,期待后援。此时的秦昭王,亲赴河内,收揽民心,赐民爵一级,征发15岁以上壮丁赶至长平,切断赵军兵马和粮食,鼓舞士气。赵军被困46日,饥饿交迫,为了突围,赵军分四队仍不能出,后赵括被秦军射杀,赵军降秦。白起将赵降卒40万人坑杀于长平谷口,只放走240人回赵报信。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也证实了这一惨烈的战争。在今山西永录村周围,发现了10多处尸骨坑,当年在平整土地、挖房基的时候基本已被破坏。1996年,考古工作者对永录1号尸骨坑进行了发掘,发现坑内埋藏尸骨个体大约有130多个,均为男性,年龄大多在20—45岁之间。专家证实,这些就是长平之战中赵军死亡的将士。[51]
长平之战,耗时3年;赵秦共投入兵力达百万之众,赵军元气大伤,秦则“死者过半,国内空”。战争波及的范围,以今高平市城乡为主战场,扩至今沁水、晋城、泽州、长子、长治、壶关、陵川等县市。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战争,《后汉书·郡国志一》:“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刘昭注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长平之战、血流漂卤”。[4]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