厮养卒说燕救赵王
韩广的军队攻占燕地,在燕地贵人豪杰的鼓动下自立为燕王。韩广称燕王与武臣自立为赵王的过程和本质几乎完全相同。[30]战乱年代,拥有军队的将领一旦势力壮大,即割据称雄者比比皆是。武臣非常气愤韩广的背叛,但“西忧秦,南忧楚”,没有杀害扣留做人质的韩广母亲,率张耳、陈馀向北略地,抵达燕国边界。赵王空闲外出,不小心被燕军抓获。燕国囚禁赵王,要求割让赵国的一半土地,才放还赵王。赵国派去交涉的十几位使者都被杀了,燕国坚决要求拿土地换人。张耳、陈馀为此忧心忡忡,苦无良策。有一个做勤杂的士兵对同宿舍的伙伴说:“我要替张耳、陈馀二公去游说燕军,和赵王一同坐着车回来。”同伴们认为他吹牛,讥笑他说:“使臣派了十几位,去了就被杀了,你有什么办法能救出赵王?”他只身一人进入燕军大营。燕军将领看见他,感到很奇怪。他接连问了燕将三个问题:
“知臣何欲?”燕将曰:“若欲得赵王耳。”曰:“君知张耳、陈馀何如人也?”燕将曰:“贤人也。”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
“赵养卒”巧妙设问,制造悬疑,勾起燕将的好奇心,使其自愿听取自己的游说。有此三问,下面的游说顺势而下,水到渠成。
赵养卒乃笑曰:“君未知此两人所欲也。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箠下赵数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卿相终己邪?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顾其势初定,未敢参分而王,且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以持赵心。今赵地已服,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时未可耳。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1]2577
凌稚隆有评论说:“厮养卒欲求归赵王,乃逆推(张、陈)二人未萌之欲,以资其说。二人纵未必然,然英雄谋国之常态,实不外此,以故其说得行。”[31]
这位勤杂兵继续说道:“以原来一个赵国的力量就能轻而易举攻下燕国,何况张耳、陈馀两位贤王相互支持,以杀害赵王的罪名来讨伐,灭亡燕国唾手可得。”燕国将领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归还赵王。勤杂兵为赵王驾车,一同返回赵国。
赵厮养卒说燕救赵王,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前人多有赞赏之论。董份曰:“养卒奇甚,太史公载之亦备。至为御而归,想见其时亦为称快。”王慎中曰:“厮养卒从容进说,切中情事,犹有战国策士之习。惜乎!史公不传名。”[2]4829姚苧田说:“养卒之论事势,明透已极,盖深知武臣之不足事,而见张、陈之必非人下者也。此段语,张、陈固不欲人道破,然即谓此时名为求王,实欲燕杀之,则殊未必然。盖此时果欲燕之杀武臣,便当鼓行而前决一死战,则赵王必危;乃杀十余使而未敢兴兵,正其投鼠忌器之私衷耳。”所论精当。燕王不杀赵王,亦如陈胜不杀赵王将帅亲属,之前赵王不杀燕王之母,即因强秦尚在,投鼠忌器。但姚氏以为养卒未得封赏,可能是因为他道破了张耳、陈馀的隐情。“养卒归王而不闻特赏,则未必不以其道破隐情而忌之也,即谓欲杀赵王,亦未为逆诈已甚。”[4]143-144笔者认为,此系推测之辞,养卒未得封赏,当是史书失载,即使张耳、陈馀因为养卒“道破隐情”而阻挠或不同意奖赏他,赵王没有任何不奖赏养卒的理由。
梁玉绳指出:赵厮养卒“未奉张、陈之命,岂敢遽走敌营哉!《新序·善谋》述其事云:‘厮养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馀,遣行,见燕王。于情事较全。’‘燕将’亦当作‘燕王’为实。归王大事,燕将敢自主乎?”[6]1325此说有理。《新序·善谋下》记载:厮养卒“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王知臣何欲?’燕王曰:‘欲得而王耳。’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耳。’……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赵卒之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