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的将、相分离

二、赵国的将、相分离

由上可知,战国时期将相分离、文武分职的情况已在各国普遍推行。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为发展自身实力,亦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形成了将相分离的新格局。

讨论赵国的将相分离,首先要对赵的立国有一个界定。据沈长云教授等人撰写的《赵国史稿》一书中认为:“赵襄子即位,标志着赵国的建立。”[13]109因此,有关于赵国将相分离的问题论述即从赵襄子开始。下面将对赵国不同国君统治时期内,将、相的任命情况作一纵向梳理,以探讨赵国的将、相任命是否做到了彻底的分离。

(一)萌芽时期

前475年,赵简子去世,子毋恤即位,就是襄子。襄子即位时,晋君的地位已经微不足道,无论《左传》还是《史记》,都已不见晋君从事政治活动的记载,代之以韩、赵、魏、知伯四卿的活动为主,俨然四个独立的政权。襄子执政期间,先是“兴兵平代地”[5]1795,将代作为赵的北部屏障,然后又与知伯、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5]1685,之后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伯,瓜分其地。通过这一系列的开疆扩土的战争,襄子统治下的赵国领地得到空前的扩张,“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疆于韩魏”[5]1795。至此,赵与韩魏两国基本完成了对晋国领土的瓜分。

关于这一时期赵国将、相的任命情况,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无从知晓。但从襄子立国之初一系列开疆扩土的战争之中,我们可以断定,襄子本人即为一位具有军事才能的将领。而襄子对文学之士也是非常赞赏的,并且大胆任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襄子所任命的中牟令王登向襄子举荐其辖区内叫中章、胥己的两位士人,理由是:“其身甚修,其学甚博。”[11]697襄子马上表示要任命他们为中大夫。襄子身边的重要谋臣张孟谈,在辅佐襄子成就伟业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当韩魏借口赵氏多分了知伯的土地而联合齐燕二国共同对付赵氏时,襄子连忙求助于已隐居躬耕的张孟谈,并按照他的要求,亲自为他驾车,把他安排在庙堂,并授予他吏大夫的称号。这里的“吏大夫”,应该是一个文官的名称。襄子对文人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综上,襄子时期赵国将相分离的现象还不太明显,但也初露端倪,是为萌芽时期。

(二)发展时期

赵襄子之后赵国的将相分离制度进入进一步的发展时期。

赵襄子之后的赵献侯在位十五年,在治理国家方面最重要的措施是将都城迁到中牟,关于此时将相的任命情况,不详。

献侯死后,烈侯即位。烈侯在位期间最重大的一件事是取得了“诸侯”的正式称号。《史记·赵世家》载,“(烈侯)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5]1797。这是赵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取得诸侯封号的赵国国君们,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地从事过去只有诸侯才可以从事的事业,这其中就包括对自己的将、相的任命。在《史记·赵世家》中,烈侯时已有了“相国公仲连”。公仲连辅佐烈侯管理赵国的内政,而且还向烈侯举荐了牛畜、荀欣、徐越三个人。《史记》载:“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烈侯逌然。明日,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所与无不充,君说。”[5]1797-1798烈侯于是任命“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5]1798,进行了战国初年小有影响的赵烈侯改革。

这一时期担任大将军职务者,据《吕氏春秋·不广》载,为大将孔青。[45]赵烈侯四年(前383年),齐国发生内乱,齐公孙会以廪丘反叛齐国,投入赵国。齐国田布出兵攻打廪丘,赵烈侯派大将孔青率领赵国敢死之士,联合曾经同在晋国为卿并共同分晋的韩、魏二国出兵援救廪丘。三国联军大败齐国军队,“得车二千,得尸三万”[14]925。据此可知,赵烈侯时,文有相国公仲连,负责管理内政,武有大将孔青,负责领兵作战,文武分职,各有专责,赵国将相分离的官僚制度已初步形成。

烈侯之后的敬侯,在位十二年,主要功绩是迁都邯郸,与邻国争战向中原扩张,至于当时将相任命的情况,不详。

敬侯之后是成侯,成侯时期的将相任命情况,史书上有“(成侯)三年,大戊午为相”[5]1799的记载。这里提到的大戊午,《战国策·韩策一》作大成午,曾与申不害联合引外援而固己之相位。这一时期赵继续与他国作战,战争频繁,《史记·赵世家》关于此时的作战情况记录如下:

伐卫,取乡邑七十三。魏败我蔺。四年,与秦战高安,败之。五年,伐齐于鄄。魏败我怀。攻郑,败之,以与韩,韩与我长子。六年,中山筑长城。伐魏,败湪泽,围魏惠王。七年,侵齐,至长城。与韩攻周。八年,与韩分周以为两。九年,与齐战阿下。十年,攻卫,取甄。十一年,秦攻魏,赵救之石阿。十二年,秦攻魏少梁,赵救之。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虏其太子、痤。魏败我浍,取皮牢。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十四年,与韩攻秦。十五年,助魏攻齐。[5]1799-1800

战争的频繁由此可见。关于领兵作战的将领的姓名,虽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得出的是,赵既与他国长期作战,则必定要有专门的将领率军在外,而国内也有相国大戊午,帮助国君处理内政。因此,将、相的任命在这一时期应该是分离的。

到了肃侯时,《史记·赵世家》记载,肃侯有一次不顾农事率众出游,大戊午扣马进谏:“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5]1802肃侯听了非常惭愧,下车谢罪。这里的大戊午,就是成侯时期的名相大戊午,而晁福林教授在其《论战国相权》一文中引用此事时,亦称其为“赵相大戊午”。或许在肃侯时期,大戊午仍在相职也未可知。肃侯时期任将者为谁,史书也没有明确记载。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载,“二十二年……赵疵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取我蔺、离石。二十三年,韩举与齐、魏战,死于桑丘”[5]1803。这里提到的赵疵、韩举,其具体职务我们无从知晓,但从其领兵作战的记载上,应该是武将的身份,因此,将、相的任命也应是分离的。

(三)成熟并逐渐成为定制

赵肃侯在位二十四年,死后子雍即位,就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时期,各国为了图强,已纷纷进行了改革,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改革,秦国有商鞅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厉行法政,其他齐、燕等国也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革努力。经过变法,这些国家的实力明显强于其他诸侯,尤其是秦的商鞅变法,秦国逐渐成为最强盛的国家。在这种改革之必然趋势的推动下,赵武灵王也推行了他的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胡服骑射改革之后的赵国,在官职制度上表现为将、相分离制度的逐渐成熟并成为赵国的定制。

赵武灵王即位之初,因年纪尚小,阳文君赵豹为相,“另设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5]1803,形成了以赵豹为首的文官系统。

而同时期被任命为将军者,有明确记载的是将军英和将军赵庄。据《史记·六国年表》载,武灵王十一年(前315年)秦攻赵,败赵将军英。[46]十三年,秦再次攻打赵国的蔺,在这次战争中,“虏将军赵庄”[5]207,1804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五月,他在邯郸举行盛大的朝会,突然宣布将王位传给小儿子赵何,是为惠文王。惠文王时期,将、相的任命已成为一种定制,并且终惠文王一朝,将相更替也比较频繁,多有变化。

惠文王即位之初,由于新王年幼,武灵王下令众大夫为臣子,肥义为相国,并担任傅王。这是惠文王时期第一位任相者。另据《史记·六国年表》,赵惠文王元年(前298年),“赵胜始为相,封平原君”[5]746。但据学者魏建震的研究,此记载并不可信。因平原君赵胜乃赵惠文王之母弟,惠文王即位初,年纪尚幼,最大不过十二岁,赵胜年龄则应更小,担任百官之长的相国之职是不大可能的。[15]由此推测,直至惠文王四年沙丘之变前,担任相国一职的都是肥义。沙丘之变中,肥义去世,而公子成和李兑则凭借在这次政变中,“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的功劳,“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5]1815。公子成在任相不久之后去世,李兑独揽大权。李兑应从惠文王四年或稍后任相,并被封为奉阳君,到惠文王十三年底或十四年初老死于政,前后任相达十年左右。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长沙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和《战国策》记载,奉阳君李兑任相期间,赵之内政外交均由奉阳君主持,涉及此间的一系列大事,言必奉阳君而不提赵惠文王,尤其是《战国纵横家书》记录三国北朝奉阳君于邯郸,似当时赵内无主,李兑专政。[16]209-224李兑去世后,赵惠文王于十四年开始亲政,同年,“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5]2428。之后,五国攻齐,“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5]1816。到惠文王十七年,赵停止攻齐,此时赵之相国应仍为乐毅。到惠文王十八年,“魏冉来相赵”[5]820。此后任相的还有平原君赵胜。关于平原君任相的事情,在《史记·平原君列传》中记录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5]2365。至于在惠文王时期平原君具体的任相时间,应在惠文王后期,据魏建震在《平原君身世与任赵相考》中考证,《小校》10·57·1著录中有一件赵国铜戈,其铭文为“二十九年相邦肖(赵)□、邦左库工币(师)酄番、冶苑?身执齐”。赵国君主只有赵惠文王有二十九年,那么赵惠文王二十九年,这位姓赵的赵相有可能就是平原君赵胜。假如平原君在赵惠文王时期曾担任赵相,那么他任赵相的时间也是很短暂的。[15]

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的继续,将领的任命也是多有变化。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国,北灭中山,西略胡地,成为山东诸侯中的强国。赵惠文王凭借赵武灵王改革后的余威和赵国强大的军事及经济实力,以东方强国的姿态开展与列国的交往,参加与列强的争雄战争。此时赵国的良将辈出,著名的有大将廉颇、因阏与之战大败秦军而被封为马服君的将军赵奢、著名的齐将田单,以及韩徐、楼昌、燕周等人。

惠文王在位三十三年,死后由孝成王即位。《史记·六国年表》载,“孝成王元年,平原君相”[5]746[47]平原君任相仅一年,“二年,田单为相”[5]1824。三年时,任相的又为建信君。从传世赵国铜兵器可知,赵孝成王三年(前263年),建信君开始任相邦之职,到了孝成王八年,建信君仍任赵相。[17]100根据文献记载和铭文研究的结果,孝成王十五年至十八年的历任相邦情况如下[18](除标注的,均出自《史记·赵世家》):

十五年,守相廉颇。

十六年,守相信平君廉颇[48]

十七年,假相大将武襄君乐乘;相邦春平侯[49]

十八年,相邦平国君[50];相邦信平君廉颇。

孝成王时期,赵国有一种特殊的相职的设立:假相或守相,而且担任此职位的多为赵国的武将。如:“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5]828;“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5]2448

萧秦在其《赵国官制渊源及演变》一文中认为:“其官称‘假’‘守’,表明是兼职摄事,或试用,试守的相,地位低于相邦(国),相当于副相的地位。”[1]166-184无论是副相还是代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大将军廉颇、乐乘确实担任过相一职。

赵孝成王时期还有另一个特殊的相国,即建信君。据《战国策·赵策三》记载,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色也”[12]718,即他是靠男色为赵王服务的。在受到赵孝成王的宠幸后,他不但得以封君,而且担任赵国的相邦。[19]

担任此期间将军职位的有:

元年,田单为将[5]743

四年,廉颇。

长平之战,赵括。

十年,乐毅、庆舍。

武襄君乐乘。

孝成王之后,赵国逐渐走向衰弱,开始了赵国历史上最后两位国君即悼襄王和幽缪王的统治。经过前面的不断发展,将、相分别任命的制度早已成为定制,同时由于国势衰微,加上强秦的进攻,这时期将、相的任命情况也是错综复杂,多有变化。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铭文的结合,以及近年来学者所作的研究,将此时相的任命情况概述如下:

赵悼襄王时期初任相的是建信君。到悼襄王九年(前236年),秦攻赵,赵舍弃之前的连横政策而改为合纵,而企图继续维持秦赵之交的建信君因此失宠而去相。是年,“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12]285,司空马接替了建信君的位置为赵相。但司空马任相不到一年,赵王迁立,春平侯出任相邦,取代了守相司空马。春平侯从赵幽缪王元年(前235年)开始出任相邦直至五年或六年去相,之后任相的仍是司空马,[18]直至赵被秦攻灭。

由于这一时期秦的兼并战争的扩大,以及此时赵王的昏庸,将军的更替亦比较频繁,简单摘录如下:

悼襄王时,

元年,廉颇、乐乘。

二年,李牧;

庞暖、傅抵、庆舍。

幽缪王时,

扈辄;

李牧、司马尚;

赵葱、齐将颜聚。

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赵王在紧急关头撤换前线将领,并将良将李牧杀害,自毁长城,最终导致赵王迁被俘。其后赵王嘉虽逃到代地为王,但赵的灭亡已成必然,不久之后代亦被秦攻破,强大一时的赵国最终被秦兼并,成为秦的一个郡。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将战国时期赵国将、相的任命情况简单列表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