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国—赵公国—赵王国的调整
建武十三年(37年),汉王朝再度实现统一,光武帝也着力调整宗室分封秩序以适应王朝统一的需要。建武十三年至十九年,赵国封爵等级经历了王国到公国再到王国的变化,这种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光武帝调整宗室分封,建立以至亲宗室为核心的东汉王朝宗室分封秩序的政治意图。
此前,光武帝已开始对诸侯王分封秩序进行调整。城阳王刘祉、泗水王刘歙、淄川王刘终等宗室与光武帝族属较疏远,建武十年刘歙、刘终薨,建武十一年刘祉薨,三王嗣子降封侯爵。
朱祐建议:“古者人臣受封,不加王爵,可改诸王为公。”[5]771被光武帝采纳。
(建武十三年二月)丙辰,诏曰:“长沙王兴、真定王得、河间王邵、中山王茂,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其以兴为临湘侯,得为真定侯,茂为单父侯。”其宗室及绝国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丁巳,降赵王良为赵公,太原王章为齐公,鲁王兴为鲁公。庚午,以殷绍嘉公孔安为宋公,周承休公姬武为卫公。省并西京十三国:广平属巨鹿,真定属常山,河间属信都,城阳属琅邪,泗水属高密,胶东属北海,六安属庐江,广阳属上谷。[5]61
光武帝以鉴古的方式调整宗室分封秩序,明显带有降低疏属宗室分封等级,提升至亲宗室地位的倾向。此时光武帝已不再需要借助真定、中山等王的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新生政权,于是以“不应经义”为名,将族属疏远的长沙、真定、河间、中山等王降爵为侯。又以“列侯非宗室不宜复国”[16]1408的原则处理西汉旧贵族绍封问题,对旧宗室贵族及绝国者进行笼络,绍封多达137人;空置王爵,以公爵作为最高爵位,光武帝至亲宗室刘良、刘章、刘兴由王爵降封公爵,封爵虽降低一个等级,但仍高于其他宗室成员,是东汉王朝爵位最高的宗室;省并西京13国,将这些封国纳入郡县制下,扩大了中央实际控制地域。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光武帝对先代贵族及功臣分封的处理办法,与降低宗室分封等级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光武帝以中兴之主的身份,承袭西汉表彰商周后裔的做法,改封周承休公为卫公,殷绍嘉公为宋公,“以为汉宾,在三公上”[5]3630。卫公、宋公地位虽崇高,但仅具有先代后裔的象征性意义。光武帝对功臣进行增邑更封,多达365人,外戚恩泽分封达45人,如高密侯邓禹食四县、广平侯吴汉食4县、胶东侯贾复食6县,来歙、寇恂、冯异、岑彭等已故功臣则徙封、更封、复封其子弟。光武帝对待功臣“宥其小失,每能回容”,在生活上也给予特殊关照,如“远方贡珍甘,必先遍赐列侯,而太官无余”[5]785。表现出没有过度优崇宗室,能够褒崇先代贵族,与功臣共享天下,保全功臣福禄的政治胸襟,这有利于维系东汉最高统治集团的稳定。
“初,巴蜀既平,大司马吴汉上书请封皇子,不许,重奏连岁。”[5]64窦融、李通、贾复、邓禹等又上疏:“陛下德横天地,兴复宗统,褒德赏勋,亲睦九族,功臣宗室,咸蒙封爵,多受广地,或连属县。今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陛下恭谦克让,抑而未议,群臣百姓,莫不失望。”[5]65从李通等人的奏疏中,可见光武帝调整宗室分封、优待功臣的行动,推动了功臣请求加封皇子的行为。此次上疏得到光武帝积极回应,建武十五年(39年)三月正式下诏群臣商议分封事宜。此时,光武帝诸皇子已渐渐长大,秉承“广籓辅,明亲亲,尊宗庙,重社稷”[5]65的原则进行分封,建立以诸皇子为主导的宗室分封秩序,符合当时调整宗室秩序以巩固王朝统治的现实需要。同年四月,光武帝册封10位皇子为公,追谥刘、刘仲二兄。[105]至此,王爵空置,公爵成为宗室享有的最高爵位,受封公爵者只有光武帝诸皇子、叔父刘良、侄子刘章、刘兴,光武帝至亲宗室在宗室分封秩序中享有最崇高的地位。光武帝在王侯之间加个公爵,固然有效法先代经典的因素存在。不可否认,这是“省并西京十三国”的一种辩护手段,对东汉皇帝子弟封公也仅是刘秀的权宜措施。[18]88
建武十七年,以废黜郭后为契机,光武帝为处理皇室内部矛盾,又对宗室分封等级进行调整,对象同样是光武帝诸皇子及赵、齐、鲁三国公。“冬十月辛巳,废皇后郭氏为中山太后,立贵人阴氏为皇后。进右翊公辅为中山王,食常山郡。”[5]68此时光武帝尚健在,虽说“夫在称太,究属不经”[19]97,但这是光武帝为处理皇室内部矛盾,妥善安置郭后而采取的非常规举措。刘辅进爵中山王,尊郭氏为中山太后,其余皇子也由公爵进封王爵。紧接着赵、齐、鲁三国公也于建武十九年闰四月进爵为王。[5]71班固《汉书·地理志》以天下九州体系叙述郡国,九州以冀州始;郡国按照先郡后国的顺序,诸侯国则以赵国始,[2]1524,1630所述虽是西汉郡国,但编纂上的这种安排抑或受到东汉初年宗室分封状况的影响;范晔《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在编纂上也遵循血缘亲疏的原则,先述至亲宗室齐、鲁、赵三王,之后才是舂陵宗室刘祉、刘歙、刘终、刘茂、刘赐、刘嘉等疏属成员;班固、范晔在编纂上的处理办法都从侧面反映出赵国在东汉王朝分封秩序中享有崇高地位。
在光武帝的调整下,东汉宗室分封又回归到王侯两级的状态,宗室成员分封秩序基本定型,宗室分封王爵者只有光武帝诸皇子、赵王、齐王、鲁王及后裔,[106]他们无疑是舂陵宗室的核心,是东汉王朝最尊贵的宗室。此后赵国封爵等级再未发生变化,至建安十八年(213年)徙封为博陵王国,曹魏代汉后降为崇德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