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平之战的历时和起止时间问题
关于长平之战的历时(持续时间)和起止时间,一般多谓起于前262年,止于前260年,凡历时三年之久。如颇具权威的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2000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两书的《长平之战》条,郭沫若主编之《中国史稿》,白寿彝总主编之《中国通史》,皆取此说。著名战国史研究家杨宽更多次强调,“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了三年”的说法“是正确的”。[1]359,[2],[3]
亦有学者系“赵使廉颇拒秦于长平”于周赧王五十四年,即前261年,系“赵使赵括代廉颇,秦白起败之于长平,大破赵军,坑四十五万人”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即前260年,此役历时年余,跨两个年头。[4]93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长平之战实前260年一年间事。[5]256-257
上述诸家说,似皆有所本。以杨宽为代表的历时三年说,其根据是《吕氏春秋·应言》篇所谓:“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三年之数既定,接下来须定其起、止两头。把战役的终止点定在前260年,根据尚觉充分,因为《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白起王翦列传》《资治通鉴》等书皆把长平之战的终止点定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周赧王五十五年,即前260年。起始点的推定则麻烦多了,因为,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可靠材料足以证明长平之战是从何时开打的,人们把它定在前262年,多半是为凑足三年之数向上逆推的结果。
历时二年说的根据是《史记·六国年表》把“使廉颇拒秦于长平”和“使赵括代廉颇将,白起破括四十五万”分系周赧王五十四、五十五年,即前261、前260年。
以长平之战首尾皆在前260年,即为一年间的说法,根据较多。如《史记·秦本纪》载:“(昭王)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更按月细载是役之经过云:
(昭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齕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齕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齕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通佯)败而走,张二夺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资治通鉴》所记略同,亦系此役于周赧王五十五年。1975年出土之云梦睡虎地秦简《编年纪》亦作:“(昭王)卌七年,攻长平。”[6]5
综上,有关长平之战持续时间和起止时间的各种说法虽皆有所本,但相比较而言,三年说依据的是《吕氏春秋·应言》篇的无头无尾的只字片言,二年说本于《史记·六国年表》,所据虽尚称坚实,惜孤证难立,恐皆不足凭信,唯发生于前260年一年之内的说法,不但见诸多种记载,特别是有《白起王翦列传》按月记事式的言之凿凿,其可信度理应在三年说、二年说之上。此事,当如张景贤所论:“秦赵长平之战正式爆发于秦昭王四十七年,即前260年,战争从四月开始至九月结束,历时六个月。”所谓“双方相持三年之久,才分出胜负”的说法,是因为人们往往“把秦军攻韩上党的时间、赵军进驻长平的时间和长平之战爆发的时间混为一谈”。[7]
说到这里,还有一条记载亦应在此议论一下。《史记·赵世家》载:“(赵孝成王)四年,……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七年,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阬之。”如果此记载不误,按照有些学者所主张的廉颇进驻长平之日即可视为长平之战开始之时的说法,长平之战岂不又成了起于前262年、止于前259年,前后历时四个年头的战役了。这段记载,从孝成王四年(前262年)跳到七年,中间或有缺失。梁玉绳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于《史记志疑》中提出:“廉颇将军军长平”上“失书六年二字”;“七年”“乃七月之误”。这样,长平之战的结束之日,又重新被拉回到赵孝成王六年,以求与《史记》他处记载相吻合。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大约是接受了梁玉绳的部分看法,校改“七年”为“七月”,却又未接受梁氏“廉颇将军军长平”上“失书六年二字”的看法。这样一来,长平之战岂不成了首尾皆在赵孝成王四年时候的战事了,这恐怕是点校者所始料不及的。应该说,梁玉绳和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的点校者的校改“七年”为“七月”之举,恐未必妥当。因为,将长平之战的终结置于赵孝成王七年并非《赵世家》的一家之言。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赵奢传》即明谓:“(孝成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史记·韩世家》亦谓:“(桓惠王)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韩桓惠王十四年,当秦昭王四十八年、赵孝成王七年,即前259年。故有学者认为,长平之战应终于赵孝成王七年,秦昭王四十八年,即前259年。[8]究竟应该怎样看待长平之战的终结是在前260年还是前259年一事呢?梁玉绳《史记志疑》的做法是以《白起传》为准校改他书年份。如谓《韩世家》中的桓惠王“十四年”乃“十三年”之误,《赵奢传》中的孝成王“七年”乃“八年”之误(这里需提醒读者格外注意:此“八年”实应作“六年”,因为唯有作“六年”才能与《白起传》中的秦昭王四十七年合,才能与上文的韩桓惠王十三年合。“六”误为“八”者,不知是出于手民之误,还是梁氏自己一时犯糊涂了)。杨宽的解释是:“有的同志根据上述资料,断定长平之战最后结束在秦昭王四十八年。我认为,最后决胜在秦昭王四十七年结尾,可能已跨进四十八年的年初,因而记载有四十七年与四十八年的出入。《白起传》载:‘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于是展开决战。按秦昭王时,秦已采用颛顼历,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简《编年纪》可资证明。历以十月为岁首,十月初一为元旦,九月已是岁末。”[3]事情是否如此,尚有待于识者作进一步深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