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太后的黄老思想

一、窦太后的黄老思想

学术界一般认为,西汉孝文帝皇后、汉景帝生母窦太后是推行黄老政治思想的主要人物。[33]关于窦太后的事迹,《史记·外戚世家》载:“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女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籍奏,诏可,当行。窦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迁徙梁,是为梁孝王。窦皇后亲蚤卒,葬观津。于是薄太后乃诏有司,追尊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关于窦太后的本名,《史记索隐》按:“皇甫谧云名猗房。”[34]《汉书·外戚传》对窦太后事迹的记述,稍略于《史记》,《资治通鉴》又略于《汉书》。从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的记载可知,窦太后本为赵地清河郡良家子,[35]因家庭出身好,人品端庄,少女时即被选入吕太后宫做宫女,后被吕后作为礼物赏赐给诸王,阴差阳错,被赠与代王刘恒。史书虽然没有关于她容貌的记载,但能被选入宫中,其良好的禀赋是不可或缺的。代王一下子爱上了这位品貌出色的嫔妃,“独幸窦姬”。正值青春期的她生育力旺盛,为代王连生了一女两男。她的运气非常好,丈夫的王后前妻及其所生的4个男儿均先后不幸病故,适逢代王被汉室拥立为皇帝,她依照顺序,继立为皇后,她生的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女儿刘嫖为馆陶长公主,少子刘武初立为代王,复转任梁王。孝文帝在位23年崩,太子即位,是为孝景帝,窦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孝景帝在位16年崩,窦太后16岁的长孙刘彻即位为孝武帝,窦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崩,合葬霸陵。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资治通鉴》卷十七《汉纪九》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1]568窦太后被立为皇后23年,被尊为皇太后16年,被尊为太皇太后6年,在位累计45年,享年应有70岁左右。《汉书·外戚传》称:“太后后景帝六岁,凡立五十一年,元光六年崩,合葬霸陵。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师古注:“《武纪》建元六年,太皇太后崩。此传云后景帝六岁是也。而以建元为元光,则是参错。又当言凡立四十五年,而云五十一。再三乖谬,皆是此传误。”

窦太后并不仅仅是妇以夫荣、母以子贵,更是颇有见识、内心坚定、思想卓越的奇女子。她在青年时代就表现出自主自立的个性,例如她在得知将要被放出宫、许配诸侯王时,为了靠近家,她找到主事的宦者,要求“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因宦者失误,错将她安置到代国,她以“涕泣”抗争,“怨其宦者,不欲往”。最后由于宦者采取高压手段,迫使她就范:“相强,乃肯行。”从此事可以发现,窦太后是敢于选择并善于把握自己命运的女子。

汉朝代秦而立,鉴于“天下苦秦久矣”,统治集团调整政策,采取与民休息的国策,以“清净无为”为宗旨的黄帝、老子思想开始广泛流行于社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即为佐证。窦太后成为黄老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笃行者,对此史有明载。《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汉书·外戚传》也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中年时,窦太后因眼疾而失明。《史记·外戚世家》:“窦皇后病,失明。文帝幸邯郸慎夫人、尹姬,皆毋子。”《汉书·外戚传》:“窦皇后疾,失明。文帝幸邯郸慎夫人、尹姬,皆无子。”尽管已成为残疾人,但窦太后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参与议政,对于企图贬低、否定黄老学说的人,毫不留情地予以回击。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魏其侯窦婴原本是窦太后的堂兄之子,因平息吴楚七国之乱立功而封侯,却因主张儒术,反对道家,和窦太后的思想主张相左,故被窦太后所厌恶。“及(汉武帝)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36]赵绾、王臧为鲁国儒生申公的弟子,受传《诗》学。《史记·儒林列传》:“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天子问之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资治通鉴》卷十七《汉纪九》武帝建元二年也记载:“太皇窦太后好黄、老言,不悦儒术。赵绾请毋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曰:‘此欲复为新垣平邪!’阴求得赵绾、王臧奸利事,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诸所兴为皆废。下绾、臧吏,皆自杀;丞相婴、太尉蚡免,申公亦以疾免归。”[1]557-558

窦太后维护道家学说,甚至到了顽固的程度,听不得任何有损老子的言论。《史记·儒林列传》载:“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