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氏典范:廉范
廉范是继廉颇之后最为世人赞许的廉氏典范。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专门为廉范撰写《廉范列传》:“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19]1101另据刘珍《东观汉记》、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等史料,记载廉范事迹,辑为六事。
其一,步负亲丧。廉范之父,客死蜀汉。廉范十五岁时,辞别母亲,千里入蜀,与人一起背负棺柩,步行返回葭萌。船只触礁沉没,廉范抱着棺柩,一同沉入水中。蜀人为他的孝义所感动,奋力将廉范打捞上来,廉范才幸免一死。蜀郡太守张穆,是廉范祖父廉丹时的故旧官吏,赠送巨资,廉范坚辞不受,曰:“石生坚,兰生香,前后相违,不忍行也。”[19]590意思是廉氏世代正直,我廉范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败坏了家族自古以来的名声。廉范孝父轻财,被宋代诗人林同写入《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组诗,成为孝道的典范:“亲丧徒步负,万里历岷峨。何事今人说,惟知襦袴歌。”《全宋诗》第一百七十九卷,《四库全书》集部四《孝诗》,皆有收录。《四库全书》题跋:“廉范,年十五,与客自蜀,步负亲丧。归京兆后,为蜀守,民歌曰:平生无襦今五袴。”故而取其“步负亲丧”为题。陶渊明在《陶渊明集》卷七《庶人孝传赞》中评价:“夫孝者,人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是以范之临危也勇,宰民也惠,能以义显也。”[21]2101
其二,敛师报恩。葬父服丧完毕之后,廉范到京师学习,拜博士薛汉为师。廉范后来当官成为公府掾。正遇上恩师薛汉因楚王之事被朝廷诛杀,薛汉虽然故友弟子众多,但没有一个理会。只有廉范独自前去收尸。汉明帝大怒,召廉范入朝,责问:“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范叩头曰:“臣无状愚戆,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帝怒稍解,问范曰:“卿廉颇后邪?与右将军褒、大司马丹有亲属乎?”范对曰:“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帝曰:“怪卿志胆敢尔!”[19]1102另据《后汉书·儒林列传》:“薛汉以章句著名,教授常数百人。”[19]2573然而,这数百人都不敢为老师收敛尸体,真是不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授徒当如廉叔度。”值得注意的是,廉范此时已经被政府授予公府掾。公府掾:官名,太尉、司徒、司空皆称公,三公府下属诸曹职吏统称,俸禄约三百石。廉范以师恩为重、官禄为轻,这正是薛汉数百弟子所不能做到的,也是廉范最可贵之处。汉明帝之所以特赦廉范,除了廉颇后代、前世有名的因素之外,廉范之志向胆略、可贵品行应当是更重要的原因。宋代王钦若将其收入《册府元龟》之《师道》,成为中华尊师的典范。
其三,大破匈奴。廉范触怒汉明帝,反而受到格外器重。廉范被举荐为茂才,数月之后,再次升迁为云中太守。正遇上匈奴大举入侵边塞,兵力超过五千人,廉范智勇双全,亲自带领极少兵力举火列阵。夕阳西下,匈奴望见汉营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清晨,廉范亲自追击匈奴,斩敌首级数百,匈奴畏惧廉范声威,居然自相踩踏,死了上千人。匈奴“由此不敢复向云中”[19]1103。廉范大破匈奴,续写了廉颇的军事传奇,同时也为当年汉文帝“吾独不得廉颇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的历史疑问交上了满意的答卷。如果考察当时汉匈对峙的历史背景,匈奴处于优势,汉朝处于劣势,汉朝的失败与胜利,同在这一年。在汉朝将军出征匈奴多半“无功而返”的同时,廉范却能在云中大破匈奴,取得辉煌胜利。这真是难能可贵!即《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六年春二月,遣太仆祭肜出高阙,奉车都尉窦固出酒泉,驸马都尉耿秉出居延,骑都尉来苗出平城,伐北匈奴。窦固破呼衍王于天山,留兵屯伊吾卢城。耿秉、来苗、祭肜并无功而还。是岁,北匈奴寇云中,云中太守廉范击破之。”[19]121廉范被宋仁宗官修的《武经总要》列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其四,防火治蜀。廉范历任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19]1103。廉范升迁为蜀郡太守,成都民物丰盛,房屋建筑狭窄,旧制禁止百姓夜晚工作,以防火灾。但百姓为了生计,不得不私下点灯劳作,因而火灾连连。于是廉范取消先前规定,只是严格规定必须储水。百姓由此十分便利,于是歌颂他道:“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19]1103意为,廉叔度,为何来得这么晚?不禁夜火,百姓安心劳作。平生没有短衣,如今却有五件裤子。《幼学琼林》:“廉范守蜀郡,民歌五袴。”《训蒙骈句》:“廉范临民,慈惠群歌来何暮。”《华阳国志》卷三《蜀志》盛赞:“蜀郡太守著德垂绩者,前汉莫闻。建武以来,有廉范叔度,特垂惠爱。”[22]159巧合的是,廉范的祖父廉丹曾担任庸部牧(益州牧),故而他了解成都百姓日夜劳作的民情;廉范的曾祖父廉褒曾担任执金吾,此官职责之一,即戒备京畿非常水火之事。廉范汇聚了廉氏家族的整体智慧,发明了“储水防火”,被载入中国消防史。
其五,刎颈之交。《后汉书·廉范列传》:“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鸿慷慨有义节,位至琅邪、会稽二郡太守,所在有异迹。”[19]1104《解人颐》之《敦伦集》记载:“后汉廉范与庆鸿,始亦有隙。鸿乃效蔺相如法,每至逊让,范心甚惭,亦效廉颇故事,诣门负罪,彼此相欢。时人称曰:‘前有廉蔺,后有廉庆。’”《后汉书·朱乐何列传》:“古之善交者详矣。汉兴,中世有廉范、庆鸿。”[19]1474廉范与庆鸿为刎颈之交,既成就了“管鲍之交”,又再现了廉颇与蔺相如“刎颈之交”的佳话。“廉蔺之交”与“庆廉之交”足以证明廉氏家风中“重信义,贵友情,慨然诺,托生死”的珍贵品质。
其六,以廉为名。据刘珍《东观汉记校注》:“廉范为蜀郡守,令民不禁火,百姓皆喜,家得其愿,时生子皆以廉为名者千。”[23]591刘向在《荀子·叙录》也有类似记载:“兰陵人喜字为卿,以法孙卿也。”[21]332正如兰陵人因敬慕荀子都喜欢以“卿”为名字(孙卿,即荀子,字卿)一样,蜀郡的百姓敬重廉范的仁政,纷纷为自家的孩子取名为“廉”,一时千人,堪称佳话。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给予廉范极高的评价:“廉范以气侠立名,观其振危急,赴险厄,有足壮者。范之忘施,亦足以信意而感物矣。若夫高祖之召栾布,明帝之引廉范,加怒以发其志,就戮更延其宠,闻义能徙,诚君道所尚,然情理之枢,亦有开塞之感焉。”[19]1104
综上,廉范可谓廉氏家族典范,是廉氏家族继廉颇之后的又一个著名的人物。廉范有廉洁之文采,廉颇之襟怀,廉褒之信义,廉丹之勇猛,又能孝父尊师、不媚龙颜、退敌千里、造福万民,可谓廉氏家族集大成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