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五、结语

本文以出土于肩水金关汉简为中心,尝试探讨被征发至肩水驻防的赵地戍卒的情况,虽然近日出版的《肩水金关汉简》仅收录了6000枚出土于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府下辖的肩水金关的汉简,提供赵地戍卒的派任屯戍的具体活动,但由于讨论和篇幅的问题,本文仅论述赵国五县的戍卒,尚有魏郡、巨鹿两郡戍卒有待论述。

简言之,笔者以为汉代戍边徭役,郡县每年征发戍卒。先是县所属尉曹的掾史进行运作,当中县尉是长官,尉曹掾史,文献常见是尉史,安排适龄编户民出戍,编为征发名籍,这是一常规的工作。被征调践更的戍卒,编为什五,由县尉或县中长吏带领至郡,郡守再命令郡长吏将领到屯戍之地,然后再署相关的部、候。甘露二年赵国柏人希里马安汉戍诣之地为张掖郡,被署肩水部。《悬泉汉简》有神爵四年(未知是敦煌郡还是中央的决定)记载预先安排在神爵六年,由丞相史李尊送护戍卒河东、南阳、颍川、上党、东郡、济阴、魏郡、淮阳国诣敦煌郡、酒泉郡,然后又负责迎罢卒送致河东、南阳、颍川、东郡、魏郡等地,似乎隐含部分内郡戍卒赴边区前,先由郡来到长安,再由丞相史带领戍地。[90]

笔者考察了赵国五县的35名赵国戍卒,但仅是赵国徭戍的小部分。赵国来肩水戍边的戍卒,甘露年间一次就有564人,而且是同乡同戍一地,当中的安排也许有同乡凝聚的情结,但赵文化慷慨懁急、民风剽悍、善骑射,个人的独立性很强,从行政的角度看,统一意志,集中管理更具效率。另外,笔者怀疑肩水金关73EJT28:63一牍的“状”为“状辞”,涉及“戍卒赵国柏人希里马安汉”戍诣张掖,署肩水部后,不知何故离开同伍戍卒,越塞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