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荀子的王道,但在方法上不同于其他学者,而是紧扣荀子“义立而王”的论述来开展。具体而言,我们首先展示荀子“义立而王”的理想图景;然后,分析荀子所言“义”的多层含义,并指出荀子“义立而王”的“义”主要指的是礼义,因此,在王道的表达形式上,虽然荀子与孟子相似,但其实质内容却可能不同;最后,我们在行文中也就荀子“义立而王”的主张在理想与现实的层面上的表现作了相应的说明。其实,对荀子的王道理想的把握甚至不必从《荀子》一书中全尽搜索,《王制》一篇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表明了荀子的王道的理想规划。就王道政治之原则而言,荀子说:“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若是,名声日闻,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1]85就王道政治之措施而言,“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才行反时者死无赦。夫是之谓天德,是王者之政也”[1]84。在荀子看来,王道理想的核心在“壹人”,而“壹人”的根本在于以仁、义、威眇乎天下,故云:“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矣。”[1]44至是而论王者之人、王者之制、王者之论、王者之法,荀子皆有详明的论述。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荀子所述这些,林林总总,其核心必落在“义立而王”上,而“义”即是他所主张的礼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