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二世皇帝二年(前208年)八月武臣称王起,到汉惠帝元年十二月刘如意遇害,只有短短十四年时间,在以邯郸、信都为中心的赵地发生了一系列波诡云谲的政治事件。这一系列政治事件反映出秦汉之际的历史特点,即在“秦失其鹿”的大背景下,从群雄竞逐到六国复兴,从分封异姓王到改立同姓王,重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

陈胜率先建立“张楚”政权,本意在领导反秦斗争,却未能操控局势;项梁拥立楚怀王,继续领导反秦斗争,也未能操控局势。这都是因为在“秦失其鹿”之后,必然会有一段时间处于政治无序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谁拥有一定的实力,谁就能割据一方,成为一方诸侯。武臣自立为赵王,就是趁着这一乱局,在赵地建立割据政权。其后,在重建天下秩序过程中,六国贵族逐渐占据上风,恢复六国体制一时竟成主流。赵歇被张耳、陈馀立为赵王,正是顺应这一主流要求。项羽分封诸侯之时,改封赵歇为代王,另立张耳为常山王,也不过是重新瓜分政治权力,再度确认六国体制。

然而,这时崛起的六国诸侯,拥有的地盘和武力有限,政治号召力也有限。在楚汉战争中,只能选择倒向一方,难以形成第三方势力。等到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再度分封功臣,出现新的地方政权。张耳、张敖父子相继为赵王,正是属于这种情形。接下来,为了巩固和维护帝国体制,刘邦决意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以同姓王拱卫朝廷。刘如意被立为赵王,正是基于这一政治需要,但因涉及太子之争,最终成为牺牲品。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赵地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继刘如意遇害之后,这种权力斗争仍在继续上演。吕后为了扩大吕氏外戚的政治权利,“比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24]。所以在刘氏赵国之后,又出现过吕氏赵国。只是由于吕后的去世,吕氏外戚遭到清洗,吕氏赵国随之垮台。等到汉文帝即位之后,又分封刘遂为赵王,赵国复归刘氏皇族。这一后续时段的历史演进,同样需要进一步研究。

原载《邯郸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