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前世:廉褒、廉丹
西汉至新朝,廉褒、廉丹父子,世代为将,有名前世。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撰写《廉范列传》记载:“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曾祖父褒,成哀间为右将军,祖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皆有名前世。”[19]1101范晔为廉氏家族的世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弥补了《东观汉记》中遗缺“廉氏世系”的遗憾。
苦陉:战国中山邑,后属赵。《韩非子》中,赵国李兑曾治理中山,有苦陉令。秦属恒山郡,西汉属中山国,东汉章帝时改为汉昌县。在今河北定州市东南邢邑镇。《史记》中,陈馀数游赵苦陉,即此。襄武:西汉属陇西郡,王莽时改相桓县,东汉时复改襄武县,唐末废。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五里。廉颇氏族由燕赵大地,远迁到西北边郡,世代为郡守,亦葬于襄武。
汉成帝、汉哀帝年间,西汉王朝内忧外患,廉氏家族的代表廉褒,颇受帝王赏识。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西汉成帝永始三年,金城太守廉褒为执金吾;永始四年,执金吾廉褒为右将军。《汉书·西域传》:“都护廉褒赐姑莫匿等金人二十斤,缯三百匹。”[2]3909
金城:西汉金城郡,即今甘肃兰州市西北西固城。《汉书·地理志》金城郡注引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执金吾:官名。西汉武帝太初元年由中尉改名,秩中二千石。职掌京师治安,督捕盗贼,负责宫廷之外、京城之内的警卫,戒备非常水火之事,管理中央武库,皇帝出行则掌护卫及仪仗队。右将军:将军名号。汉有前后左右将军,位上卿,掌京师兵卫和四夷屯兵,凡将军皆掌征伐。都护:官名。汉宣帝时置西域都护,都护南北道三十六国,为驻在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
廉褒“以恩信称”,“以勇武显闻”,历任西汉边郡太守、执金吾、右将军、西域都护等要职。《汉书·孔光列传》记载,绥和年间,汉成帝即位二十五年,没有继承皇位的子嗣,只有血缘最为亲近的中山孝王、定陶王。汉成帝召见右将军廉褒等人,进入密室,询问二人谁宜立为皇位继承人。最后,汉成帝听从了廉褒等人的建议,确立了好学多才的定陶王,是为汉哀帝。[2]3352此事足见廉褒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王莽时代,廉褒之子廉丹担任大司马、庸部牧。大司马:王莽时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掌征战。庸部牧:西汉时,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成帝改为牧,俸二千石,是总理军政的地方长官。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辖境相当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大部,湖北省西北部及甘肃省小部分地区。
廉丹不仅深受王莽器重,而且还深得军中校尉仰慕,甚至生死相随。《汉书·王莽传》记载,廉丹与王匡攻击赤眉军,王匡贪功冒进,在成昌会战之中失败逃亡。廉丹派人将自己的印信交给王匡,曰:“小儿可走,吾不可!”廉丹视死如归,遇难不退,飞驰奔贼,血战而死。校尉汝云和王隆等二十多人,听说廉丹战死,皆曰:“廉公已死,吾谁为生?”随后,一齐飞马奔向贼军,亦血战而死。王莽伤痛,下书曰:“惟公多拥选士精兵,众郡骏马仓谷帑藏皆得自调,忽于诏策,离其威节,骑马呵噪,为狂刃所害,乌呼哀哉!”王莽赐廉丹谥号曰果公。[2]4039正如《前汉纪·孝平皇帝纪》记载:“前所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击赤眉,匡丹皆败。莽知天下溃叛。”[20]540王莽失去廉丹之后,已然意识到即将面临失败的结局。虽然,廉丹为王莽而死实为可惜,然而相比于王匡那种贪功冒进、临阵脱逃的“小儿”,廉丹表现出了一位将领敢于慷慨赴死的豪情壮志,部将二十多人心甘情愿,生死相随,亦属可歌可泣。
综上,战国之后,廉颇氏族由燕赵大地远迁到西北边郡,世代为郡守,亦葬于襄武。西汉年间,廉褒以“恩信勇武”参与汉成帝的立嗣大计;新朝年间,廉丹以“飞驰奔贼”,受到王莽的悼文赐谥。不论王朝更迭,廉氏名将都能以诚义勇武受到皇帝的格外器重。《后汉书》所载的“有名前世”,真是所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