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清华简《赵简子》所载二部分内容,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所论述的皆为当时修身、治家、为政的核心内容,就赵简子与成鱄对话内容来看,也与晋国献公、襄公、厉公的史实基本相符。但整体说来,《赵简子》所载史实,无论是从思想史,还是历史学角度而言,提供的材料皆为量的增加,而非质的突破。基于此,整理者认为“简文对于研究春秋晚期的历史和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样的判断,应该是公允的。
清华简《赵简子》除了增加了关于赵简子、成鱄的史料之外,还有其文献学价值。首先,在古文字与具体内容的考释方面,如字的释读,“六灶”“六祀”的具体含义等,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其次,因清华简《赵简子》的发表,成鱄其人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与了解。传世文献中,成鱄的记载并不多见,仅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和《说苑·善说》中有载。《说苑·善说》所载也是赵简子问成鱄的内容,其文曰:“赵简子问于成抟曰:‘吾闻夫羊殖者贤大夫也,是行奚然?’对曰:‘臣抟不知也。’简子曰:‘吾闻之,子与友亲。子而不知,何也?’抟曰:‘其为人也数变:其十五年也,廉以不匿其过,其二十也,仁以喜义;其三十也,为晋中军尉,勇以喜仁;其年五十也,为边城将,远者复亲。今臣不见五年矣,恐其变,是以不敢知。’简子曰:‘果贤大夫也,每变益上矣。’”[4]291从成鱄与魏献子与赵简子的对话来看,他是当时晋国行事低调的贤大夫,赵平安、石小力先生也指出“这个谋臣不简单”[5]。再次,清华简《赵简子》所载赵简子与成鱄的对话,在传世文献《说苑》中也有二人的对话,这也让我们重新思考《说苑》以及刘向所著《新序》《列女传》的史学价值。刘向、歆父子领校群书,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正如余嘉锡先生所言:“使后人得见周、秦诸子学说之全者,向之力也。”[6]104《说苑》《列女传》的成书背景《汉书·楚元王传》有载,其文曰:“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7]1957-1958刘向所著之书,材料皆采撷先秦旧典,只是有其选取的标准。宋人高似孙在其《子略》中言道:“先秦古书,甫脱烬劫,一入向笔,采撷不遗,至其正纲纪、迪教化、辨邪正、黜异端,以为汉规监者,尽在此书。兹《说苑》《新序》之旨也。”[8]94现代有许多学者将《说苑》《列女传》归入小说类,但从史学价值来看,其与稗官野史的“小说家”是不同的,且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中,皆入子部或史部类。清华简《赵简子》所载赵简子与成鱄的对话,可与《说苑》相印证。简文中成鱄提及晋平公时的情形,可与《说苑·辨物》所载平公事亦相印证。《说苑·辨物》:“平公不悦。异日置酒虒祁之台,使郎中马章布蒺藜于阶上,令人召师旷。”清华简《赵简子》:“宫中三十里,驰马四百驷,美其衣裳,饱其饮食,宫中三台,是乃侈矣。”两篇文献所言内容,与《左传》所载晋平公情况相符。清华简《赵简子》成鱄在论述晋襄公时,言道:“就吾先君襄公,亲冒甲胄,以治河济之间之乱。冬不裘,夏不帐箑,不食濡肉,宫中六灶并六祀,然则得辅相周室,兼霸诸侯。”子居先生在《清华简七〈赵简子〉解析》一文中认为:“清华简《赵简子》此节所称‘冬不裘,夏不张箦,不食濡肉’,显然不合春秋礼制,晋襄公也并非以俭名著称,因此这里所说,当也是套用战国末期较流行套语的一种夸饰之辞,而与史实无关。”窃疑“冬不裘,夏不帐箑,不食濡肉”应与“宫中六灶并六祀”以句号断开,前后分属两事。所言并不一定是夸饰之辞,也非实际生活写真,而是军礼中之将礼。《黄石公三略·上略》:“《军谶》曰: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9]316此应是成鱄言晋襄公依将礼而行之事。况晋襄公之事,赵简子并非一无所知,如成鱄用不符事实的夸饰之辞,只会降低其谈话内容的可信度,与成鱄本人以及整篇谈话文意明显不符。将礼有如此的规定,是以用将礼来理解,可能更为合适。
整体而言,清华简《赵简子》的出土,虽然篇幅有限,也无突破性的内容,但仍为我们了解赵简子其人,以及范、赵关系提供、补充了材料,有其文献学价值,尤其是对我们思考刘向所著《说苑》《新序》《列女传》等书的史学价值,提供了新的契机。简文中有的内容,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如成鱄举例来说俭侈,举了晋献公、襄公、平公,并未举著名的晋文公。《左传·襄三十一年》载郑国子产在晋平公时来晋,尽坏晋国使馆之垣,面对士文伯的责让,子产回答道:“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文献中正是将晋平公与晋文公作对比,但清华简《赵简子》中成鱄未举晋文公,是何原因,仍值得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