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周晋官制,革新职责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3]722赵国是三家分晋的主角之一,晋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国家,“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17]1539,官制亦受周朝的影响,赵国是在晋国的母体中成长而分离出来的,因而其官制难免打着周朝与晋国官制的烙印,又根据时代的变化、本国的实际情况和巩固统治的需要而有所改变。
(一)继续沿用周朝晋国的官职名号
其一司寇。西周初年,康叔为司寇,镇抚东土。《周礼》曰:“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18]2741、2762“司寇协奸”,注曰:“司寇,刑官,掌合奸民,以知死刑之数。”[19]25《秩官》曰:“司寇诘奸”,注曰:“禁诘奸盗”[19]71、72。这些是司寇的职掌。晋景公三年(前597年),屠岸贾为司寇,“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6]1783。司寇屠岸贾擅自使用杀戮之权,攻杀赵氏。赵氏建国后,继续沿袭周晋之制,设立司寇之官。“抃急禁悍,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使暴悍以变,奸邪不作,司寇之事也。”[16]170司寇职掌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担任司寇者,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李兑为司寇,与公子成专国政。还有“十二年,邦司寇赵新”[8]648,“五年,邦司寇马”[8]653,“二年,邦司寇肖(赵)或”[20]274等人。“邦司寇”,是赵国朝廷的司寇。朝廷司寇玺印,为“司寇之鉨”[14]4。还有“武阳司寇”[21]9“襄阴司寇”[22]13“阴馆司寇”[14]等玺印,武阳、襄阴、阴馆,都是隶属于赵国的县,冠以县名的司寇,是赵国地方的司寇,是县级掌管刑狱、纠察等事物的官员。司寇,在秦变为刑徒受到刑罚之名,后世成为刑部尚书的别称。
其二傅。“傅者,傅之以德义,因以为官名。”[23]20指负有辅佐、教导责任的官员。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五月丁未,晋文公献楚俘于王,“郑伯傅王,用平礼也”。傅,为辅佐之意,[15]郑伯即文公以周卿士的身份辅佐周襄王接受楚国俘虏。晋献公因听信骊姬谗言,杀太子申生“傅杜原款”[17]297。杜原款将死,使小臣圉告于申生,曰:“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于死。”[19]290从杜原款所言中,可见傅的职责是教导太子。晋悼公因“羊舌肸习于春秋。乃召叔向使傅太子彪”[19]445。羊舌肸,字叔向,此傅为太子傅。晋“平公即位,羊舌肸为傅”[17]1026。此傅为君主之傅,亦称太傅。[16]赵武灵王立周绍为王子何傅,认同“立傅以行,教少以学”的道理。周绍提出“知虑不躁达于变,身行宽惠达于礼,威严不足以易于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恭于教而不快,和于下而不危。六者,傅之才”[2]669的看法,表达了对于王子傅职责、才能和品德的看法。赵武灵王“遂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17]。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王子何继位为赵惠文王,“肥义为相国,并傅王”[6]1812。傅,亦有辅佐、教导之意。
其三行人。《周礼·秋官司寇》有大、小行人,掌天子与各国间的交际礼仪,接待宾客。春秋时,行人掌国宾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宾大客,受小客之币辞。周灵王二十年(前552年),晋国栾盈出奔楚国路过周地,周西鄙人抢掠其财物,栾盈辞于周行人之后,周灵王使司徒禁止掠夺栾氏,使候送出轘辕。晋国行人见于记载的,有鲁成公七年(前584年)狐庸为行人出使于吴;有鲁襄公四年(前569年)鲁国叔孙穆子(穆叔)出使于晋国,晋悼公飨之,乐及《鹿鸣》之三,而后拜乐三。晋侯使行人询问,曰:“子以君命镇抚弊邑,不腆先君之礼,以辱从者,不腆之乐以节之。吾子舍其大而加礼于其细,敢问何礼也?”[18]还有鲁襄公二十六年,行人子朱争取接待秦国国君之弟鍼的任务等。战国时,冯忌因行人得见赵王,行人烛过对内政提出自己的看法,赵简子说:“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一言。”[15]1533由此可知,赵国行人主要职掌外交,对内政亦可提出自己的建议。
其四大夫。大夫是个内涵繁杂的概念,包含着爵位、官职、等级等丰富的内容,并且历时久远、使用广泛。《周礼》六官中都设有数量多少不等的大夫。从等级看,有上、中、下不同级别的大夫。从社会地位看,有卿大夫、士大夫、朝大夫、乡大夫等不同层次的大夫。晋国除含义广泛的晋大夫、诸大夫外,还有独具特色的县大夫、公族大夫、七舆大夫等,军中设立上、中、下军大夫等。赵国继承了周朝晋国的部分大夫名号。如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伐郑誓师,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17]1614可见晋有上、下大夫。赵惠文王拜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为上大夫。赵国亦设有战国特色的五大夫,如“续经以仕赵五大夫”[15]1492。多用大夫的通称,如“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矣”[24]224。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五月,武灵王传国王子何,“大夫悉为臣”[6]1813。从“大夫”“吏大夫”看,可知赵国大夫很多,但现在已不能得其详了。秦汉以后,既有官职名号的御史大夫、谏大夫等,又有爵位称号的官大夫、公大夫等,还有文职散官称谓的光禄大夫、荣禄大夫等,类型多种多样。
其五大卜。周大卜,又作太卜。郑氏注:“问龟曰卜。大卜,卜筮官之长。”[18]1281职掌“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18]1938。晋国卜偃知识广博,见识高明,多次预见国家吉凶,[19]其意见为君主所尊重。战国时,生产力水平提高,鬼神色彩变淡,人事重于神权,卜人地位下降,但赵国太卜仍可利用鬼神灾异,占卜吉凶,使赵国退还东周的祭地。汉代太常属官仍然有太卜令,在朝廷中的地位已经下降,在黎民百姓中仍有广泛的市场。
其六筮史。以蓍草占卜吉凶休咎或卜问疑难困惑的事为筮。周朝的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18]1964,既占卜吉凶祸福,又参与军事和政务活动。箕子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25]313晋国设筮史[20],筮史相当于周朝的筮人,是掌卜筮之官。[21]《周礼》言“凡国之大事,先簭而后卜”[18]1965。实际上,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晋文公卜纳周襄王;鲁哀公九年,赵鞅占卜救郑国,均先卜而后筮。可知卜筮先后,并非固定不变。赵承晋制,仍设筮史之官。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王命筮史敢占卜梦的吉凶征兆。筮史职掌为后世所沿袭,官职名号有变化。
其七工师。《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郑氏注曰:“百工,司空事官之属。”[18]3105孙诒让案曰:“《月令》‘季春,命工师,令百工’。注云:‘工师,司空之属官也。’又‘孟冬,命工师效功’。注云:‘工师,工官之长也。’是冬官之属有工师与匠师、梓师同领诸工。”[18]3106战国时,各国多有工师,管理官府手工业的生产与经营。“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22]这是工师职责所在。赵与韩、魏兵器铭文中多有左库、右库、上库、下库工师等相同的官职称谓,当是均继承于晋国官制而然,并各自都有所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司空事官之属。赵国工师,分别隶属于国家与郡县。隶属于国家者,如“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长身”[8]664,“十五年,守相廉颇,邦右库工师韩亥”[8]660,“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邦左伐器工师长雚”[8]668等铭文可为证。隶属于郡县者,如“六年,安平守燮疾,左库工师赋”[8]647,“王莅事,南行唐令瞿卯,右库工师司马郃”[8]647-648,“三年,武信令司马
,右库启工师甹秦”[8]648等。铭文上的相邦、守相、守、令,是器物的监造者,是工师的上司。工师官制为后世继承并发展。
司寇、傅、行人、大夫、太卜、筮史、工师等官职,不仅周朝、晋国、赵国前后相沿袭,而且列国亦多有设置者,并为后世所沿袭并发展。
(二)继承于周朝的官职名号
其一内史。周内史,职“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掌叙事之法,受纳访,以诏王听治。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18]2129-2132,2136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周内史,如:鲁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年),内史过论神降于莘;鲁僖公十六年,内史叔兴聘于宋;鲁文公元年(前626年)春,王使内史叔服会鲁君主之葬等。可见春秋时的周内史职掌有所变化,奉命出使的任务增加。赵烈侯时,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所与无不充,被任命为内史。赵国内史具体职掌不清楚,从徐越所言“节财俭用,察度功德”与秦汉“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23]来看,与管理国家财政有些联系。
其二御史。周朝“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18]2140。其职掌赞书授法律、上传下达等事。战国时,御史职掌稍有变化,成为国王的亲近之臣,管理文书及记事等。张仪出使赵国,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2]649可见御史有接受、转送文书的职责。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秦、赵两国国王相会于渑池,御史记录鼓瑟、击缻之事。其官职名称相同,而职掌发生了变化。内蒙古卓资县城卜子古城遗址出土的陶量铭文有“(半)
(斛)亮(量),卸(御)史肖(赵)宫(?)立
(校)”的记载,说明“御史参与造器,是为了校准度量衡单位,使器物的量制或衡制符合法定标准。御史有这方面的职掌,这是我们过去所不了解的”[26],十分珍贵。赵国弩机上有“邦御史”[27]的铭文,韩非记载了魏国等有县级御史。据此推断,“邦御史”“大王御史”等,当是朝廷御史,相对应赵国也应当有县级御史。御史,历代均有设置,主要担负秘书、监察等职责。
(三)渊源于晋国的官职名号
其一将军。《左传》载,晋阎没、女宽谓魏献子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注曰:“魏子中军帅,故谓之将军。”《春秋左传正义》曰:“晋使卿为军将,谓之将中军、将上军。此以魏子将中军,故呼为将军。及六国以来,遂以将军为官名,盖其元起于此。”[28]2119-2120《墨子》言:“昔者晋有六将军。”孙诒让注曰:“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春秋时通称军将为将军。”[29]127银雀山汉墓竹简载,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24]晋国由六卿执掌政权、统率军队,故被称为六将军。赵国亦有将军之官职,如“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矣”[24]224。将军名号主要授予武官。功绩卓著者,号称大将军,简称大将。[25]廉颇、李牧、乐乘为大将军,三人都有封君之号,廉颇、乐乘还有守相、假相国之名。赵庄、赵护、赵奢、赵梁、韩徐、贾偃、庄豹、燕周、赵括、庆舍、傅抵、李齐、司马尚、扈辄等人为将军,茄等为裨将军。[26]而赵国上卿仍然有按照习惯称为将军者,以完璧归赵而著名的赵国上卿蔺相如亦被廉颇称为将军,[27]体现出战国时代的特色。将军作为武将的名号、对军官的尊称,历代通用。
其二军尉。军尉亦是春秋时代晋国设置的军官名称。应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3]725晋悼公元年(前573年),“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魏绛为司马,张老为候奄。铎遏寇为上军尉,籍偃为之司马。使训卒乘,亲以听命”[17]909-910。《国语》亦载:“公知祁奚之果而不淫也,使为元尉。”注曰:“元尉,中军尉。”“知铎遏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注曰:“舆尉,上军尉。”[19]435、436由上述可知,中军尉又称元尉,上军尉又称舆尉。中军尉又称为军尉,晋悼公四年,军尉祁奚请老,推荐其子祁午,晋悼“公使祁午为军尉,殁平公,军无秕政”[28]。赵国亦设其官,“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注曰:“军尉也。”[2]701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年),阏与之战后,“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6]2446。赵国的将军、都尉、国尉等当是效仿晋国将军、军尉官制设立的,官职名称、职掌而有所变化。
有因时制宜赋予官职新职责者。如上卿,是西周时代由天子任命的诸侯国之卿。由于各国大小不同,其上卿数量、地位也不一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17]814-815。鲁桓公三年(前709年),晋武公伐翼杀晋哀侯,告诉栾成:“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19]251当时晋国的上卿是由周天子来任命的。韩厥、赵鞅、解扬等为晋上卿。战国时,周天子日趋衰微,周天王变为周君,各国自己任命了一些上卿。赵国沿袭周晋制度置上卿,廉颇、蔺相如、虞卿等为上卿。荀卿由楚国到赵国,“赵以为上卿”[30]154。为上卿者,既有文臣,也有武将。赵国上卿,不仅不再由周王任命,而且逐渐由执政官演变为食厚禄的称号。
(四)继承周晋官制而完善者
其一师。古代有乐师称为师,西周时武官称师,周文王拜吕尚为师,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吕尚参与谋划、指挥伐纣战争。后演变为最高执政官之一。周成王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周庄王之子“子颓有宠。蔿国为之师”[17]212。蒍国是周王子之师。晋国既有乐师师旷等人,侍奉君主,以供咨询,又有太师贾佗和绛县老人为绛县师。层次等级高低有别,职掌亦各不同。战国时代,牛畜侍赵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赵烈侯官牛畜为师。师由周代武官、执政官演变为赵王师或侍讲官员。
其二,晋国是军政合一,中军元帅、诸军将领,既是统帅军队的长官,又是执掌国政的首脑,出将入相,文武兼备。赵国则是文武分职,文官相国职掌内政、外交等事务,武官将军训练、指挥军队。官职分为文武,既适应了政务与军务分工的客观需要,使文臣武将各尽其能;又因文武分职使大臣权力分散,有利于大臣互相制约和监督,从而能有效地防范高官重臣独揽大权而威胁君权,还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
赵国官制制度、官职名号,既有周朝晋国赵国前后一脉相承者,亦有继承于周朝者,更有渊源于晋国者,也有沿袭其官职名号因时制宜赋予新职责者,还有继承周晋官制与时俱进而完善者等,对于周晋官制采取了不同的继承方式。周晋官职名号并没有全部都被继承下来,如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或司徒、司空等三公官,瞽史、外史、小史等史官,晋国的祭史等官职名号。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目前笔者所能够看到的赵国官制史料中没有记载。当然,人类历史并没有全部记载在历史文献中,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文献仅仅保存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说,目前没有记载者,不一定就不存在,只是目前没有资料证明赵国的确是继承了那些周晋官职名号。赵国官制既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周朝晋国官制,而是适应时代的需要,采取了扬弃、继承、选择与创造相结合的方法,使周朝晋国官制成为赵国官制的主要渊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