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名

二、地名

赵国地名研究是赵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学者们作了大量的研究。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对大部分赵国地名作了考证;钱穆《史记地名考》卷十五“赵地名”专考赵国地名。这两本书对研究赵国地名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赵地考”对赵国郡邑、关塞、地区、山川等地名作了通盘考订,搜集比较全面,但过于简略。周振鹤主编、李小杰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和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都有专篇讨论赵国郡县地名,并以考古资料佐证。

此外,还有一些涉及赵国地名考证的论文。如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十二篇)》,王仁康《一次古地震在京郊形成的地裂沟——历史上乐徐、平阴在今何处?》,曾庸《若干战国布钱地名之辨释》,朱华《山西朔县出土“宋子”三孔布》,柳石、王晋《中山国故都——古灵寿城考辨》,路洪昌《中山早期地域和中人、中山其名》,何琳仪《释四》,许作民《廉颇拔魏防陵、安阳地望考》,韩嘉谷《“平舒”戈、“舒”豆和平舒地理》,孟繁峰《曼葭及井陉的开通》,靳生禾、谢鸿喜《阏与古战场考察报告》,王洪瑞《赵将扈辄死地武城考》,黄锡全《三晋两周小方足布的国别及有关问题初论》,吴良宝的《读币札记(四则)》,梁尚之《历史上消失的城邑——古封龙邑考》,魏建震《赵国“九门”“北九门”地望考辨》,德君、田光《“干关”方足布考——干关、扦关、挺关、麋关异名同地》,陈隆文、王平《“干关”方足布地望考辨》,李零《再说滹沱——赵惠文王迁中山王于肤施考》,张润泽、王自兴《“平台”地望考辨》,杨凤奎《对沙丘、沙丘宫、沙丘平(苑)台的梳理考证》等。此类论文众多,不胜列举。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以及对文献的深入解读,赵国地名研究的一些结论被确证,但仍有部分存在阙疑,故需给予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