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那么,战国赵国东武城之外的另一武城在何处?查阅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诸侯称雄形势图”(前350年)和“赵国、中山国”地图,可以看到,在赵国境域中有两个武城,一个在赵国东部边境和齐国接界,标为武城,括号注明是“东武城”;另一个在邯郸以南,长城以北,漳水之畔,标为“武城”。笔者认为东武城之名的“东”就是针对邯郸之南的武城而言的,并非汉代定襄郡所辖之武城县。邯郸之南这个武城其地望在今河北磁县讲武城村。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33年,即赵幽缪王三年,秦定平阳、武城,此武城位于今河北磁县南[8]。《史记·赵世家》“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水经·漳水注》:“《史记》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即于此处也。”[70]此武遂即武城,位于河北磁县南[9]。王洪瑞先生发表一文,对武城定襄郡说提出疑问:“赵地所名武城者有二:一为东武城,即赵平原君封邑。《平原君虞卿传》:‘平原君……转于东武城。’《正义》:‘今贝州武城县也。’在今山东武城西。一为武城邑,司马彪《郡国志》云:‘邺县有武城’,在今河北磁县西南。两相去甚远,必有一误。”[9]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条:秦王政十四年“桓齮定平阳、武城”。《史记·六国年表》条:“定平阳、武城、宜安。”对此,王洪瑞先生分析道:“平阳据《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城在相州临漳县西二十五里,即现在河北临漳附近。距山东武城四百余里,似不应有如此差误。而河北武城为平阳附近一小城邑,相距仅数里。它北依赵南长城,南据漳水,易守难攻,实为赵边塞重镇。武城陷落,邯郸不保,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从双方不惜投入数十万兵力相争夺看,《赵世家》所言武城很可能即为此地。且考《秦始皇本纪》和《赵世家》知,秦军的进攻路线为平阳—武城—赤丽—宜安,而武城恰处在秦进军路线的咽喉上。”[9]这样的分析甚是。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记载,魏郡邺县有武城就是指此地。1959年《河北磁县讲武城调查简报》一文认为:讲武城战国属于赵地,“武城在北魏时属邺县(见《魏书·地形志》上)。关于武城的地理位置,《水经注·浊漳水条》有如下的记载‘漳水又东,迳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谓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武城即斯城矣。漳水又东北,迳西门豹祠前’”。磁县讲武城的位置与《水经注》记载的武城位置符合。城内唐墓所出尚登宝墓志有“合葬于故武城内”,证明唐代此城已废。因为曹操据邺,此城被传为曹操所筑习武之城,在宋代讹传为讲武城了。[10]据原邯郸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刘心长见告,此武城,是战国赵国的南大门,与赵国南长城相连,类似中国古代北部长城之山海关的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前有赵国大将扈辄被秦所败,斩首10万;后有李牧在此拒秦,在宜安大败秦军。这一负一胜,说明赵国武城邑有赵国南部边境的军事城邑性质。
因此,赵武城相邦戈的“武城”为东武城,平原君的封地东武城地望位于今山东德州武城县西北。可以信从,之所以叫东武城,是针对赵国邺城南部的战国赵国武城,即今磁县南部的讲武城而言的,非针对汉代设置的定襄郡的武城而言。赵武城令戈的武城,当为今河北磁县之讲武城,并非西汉的定襄郡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