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南长城的修筑与防御功能的体现

一、赵国南长城的修筑与防御功能的体现

赵国位于战国七雄中的北方,它的东方是强大的齐国,西方是强大的秦国,南面是传统的强国韩国和魏国。作为一个中原大国,赵国必然把争夺的焦点放在更适宜农业开发与利用的中原地区。战国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赵、魏、卫、齐等国接壤地带,有一大片待开发的土地成为各国争夺的一块肥肉。为了参与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赵国开始把开拓疆土的战略目标转移到东南方向。为此,在前423年,赵献侯即位后,便把都城从晋阳迁到了中牟(今河南鹤壁)。中牟位于太行山东麓,黄河以西的古淇水的北面,从南北方向上处于邯郸与河内地区之间,东面与卫国相邻,同时与战国初期魏国的领土接壤,处于交通中心与战略要地的地位。迁都中牟,是赵国向南发展、参与中原各国竞争的一个重要步骤。随着赵国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到前386年赵敬候即位时,又将都城由中牟迁到邯郸。邯郸“背靠太行山,南临漳河水,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且靠近中原,邻接齐、魏,是‘四战之地’,更是赵国积极进取中原,争霸天下,威胁齐魏的理想出发点和后勤供应基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战略地位”[3]141。迁都邯郸,适应了赵国战略方针转变的需要。

赵国向中原地区扩张,其竞争对手主要有南方的魏国、卫国和东方的齐国。齐国从西周开始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魏国在魏文侯统治时期,吸纳重用人才,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其发展势头极猛,在战国初年已经走在了三晋之国的前列。赵国与这两个大国竞争,并不占有多少优势。赵敬候很明智地把争夺的重点指向相对比较弱小的卫国。赵国修筑刚平(今河南内黄、清丰之间),入侵卫国,逐步开始向中原地区渗透。由于力量相差悬殊,赵国进攻卫国的战斗很快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不仅占领了卫国的东野之地,而且包围了其首都。卫国难以独撑危局,只好向魏国求救。赵国向中原地区的扩张,直接威胁到魏国和齐国的利益。魏王接到卫国的求救后,联合齐国组成同盟军,并亲自率领大军向赵国挑战,助卫攻赵。在卫国、魏国与齐国军队的联合攻击下,赵国国内大乱,卫国乘机攻陷了刚平,攻破了赵国的重要城邑中牟的外城城墙。赵军在节节败退之际,转而向楚国求救。在楚军的协助下,赵国进行反攻,袭取了魏国黄河以北地区,攻取焚毁了魏国棘浦(今河北魏县东南)和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夺取了魏国一部分土地,但并未从根本上削弱魏国,也没有改变魏、赵势均力敌的格局。这次战役说明,赵国靠自身的力量尚难以在对中原地区的争夺中大有作为。

与中原各大国竞争难以争胜,赵成侯晚年,再次把扩张的重点指向了相对弱小的卫国。赵成侯二十一年(前354年),赵国出兵卫国,攻取了漆(今汉南长垣西北)、富丘(未详所在)。魏国自然不能坐视赵国如愿以偿,出兵救援卫国,先在三梁(河北永年)打败了赵国的十万大军,接着又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城。赵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立即向楚国、齐国两个大国求救。楚王接受了大臣景舍的建议:“不如少发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之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敝,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4]117只增派少量的军队援救赵国,希望魏、赵两国两败俱伤,从中渔利。邯郸城在坚守了一年之后被魏军攻克。这时齐国出兵救赵,齐军统帅田忌采纳军师孙膑的建议,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在桂陵打败魏军,使赵国的局势得到缓解。

邯郸失守之后,赵国君臣迁到外地继续抵抗,齐军、楚军、卫军、宋军也加入进攻魏国的行列。逐渐兴起的秦国则乘机攻取了魏国的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和固阳(今地不详),对魏国形成了极大地威胁。赵魏两国自赵成侯二十一年到二十三年。在邯郸相持达三年之久,赵国受到严重打击,魏国的国力也受到极大消耗,“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疲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罪庶诽谤,诸侯不誉”[5]229-230。魏国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桂陵之战,魏国军队损失了十万人,再加上秦国、楚国的乘机蚕食,魏国处于两面作战的困境之中,这时的邯郸已经成了一块烫手山芋,魏国已经没有力量有效地占领和控制它了。前351年,赵魏双方在漳河之上订立盟约,魏国把邯郸正式归还给赵国。长达数年,令赵、魏两败俱伤的赵魏邯郸之战至此结束。

邯郸被围事件,证明赵国向南方扩张的战略是一条死路,难以实现。赵肃侯即位后,继续参与了齐、秦等国对魏国的战争。赵肃侯十五年(前335年),赵再次出兵包围了魏国黄邑,但没有攻克。黄邑战役失败使赵肃侯重新审视和思考赵国的发展战略,认识到一味在中原用兵,很难达到有效地扩张领土而使赵国走向强盛的目标。当时中原各国的局势十分复杂,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纵横捭阖。一个国家强大了,就会受到其他几个国家的联合攻击;一个小国危险了,也会得到大国的救援。因为各国深深知道,无论哪一个国家坐大,下一个受到威胁的都很可能是自己;无论哪一个小国被吞并,都可能打破力量的平衡。这是各国所不愿看到的。因此,要想在中原地区扩张领土和势力确实困难重重。

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6]1802。赵武灵王也曾言:“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6]1806赵国的政治中心邯郸位于赵国疆域的东南部,东距齐国的聊城,西距韩国的上党都不过百余里,南距魏国的邺城只有几十里,与黄邑也是隔漳水而对。邯郸所处的华北平原,平坦辽阔,无险可守,在当时各诸侯国间频繁的政治斗争与军事进攻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力作为后盾,邯郸城难免随时受到来自敌国的威胁。赵国攻打黄邑,也是为了解除它对邯郸的威胁。既然不能凭借邯郸城四战而攻,就只能在它的南面修筑长城变攻为守了。对于赵国南长城的走向,张维华在《赵长城考》中指出:“其西首当起武安故城南太行山下,缘漳而东南行,约至番吾之西南,逾滏而东,经武城梁期之南,复缘漳水东北行,约经裴氏故城之南,而东抵于漳。”[7]43-52赵国南长城位于赵国南境,它是由漳水、滏水堤防扩建而成,故又称漳滏长城。它西起太行山东麓,“沿着古漳水北岸东行,漳水由西折向东北流,长城也折向东北流,止于肥乡县南界漳水西岸”[8]51-55。南长城的修筑,在邯郸城的南面筑起了一道防线,充分体现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有效地抑制了魏国北侵的势头,也对防卫秦国从西南方向进攻赵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正是有了这道长城的防护,才使后来的赵国君主能够腾出手来把发展的重心转向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