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王道”观念[122]

荀子的“王道”观念 [122]

康香阁,贾建钢

[作者简介]康香阁(1959—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秘书长;贾建钢(1976— ),男,山东临清人,《邯郸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副教授。

荀子,名况,字卿,《荀子》等文献称之为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今河北邯郸)人。从地域文化讲,荀子是赵地赵国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讲,荀子是先秦诸子思想之集大成者,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研究荀子,鉴古知今,探幽发微,推陈出新,既具有学术理论意义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先秦的各思想流派中,“王道”与“霸道”之辩是人们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具体到儒家而言,孔子主张王道,但他对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道观念又有正面的评价;孟子则明确提出了崇王黜霸的观念;荀子对王霸之辩的主张较为复杂,在他的心目中,王道无疑是最高的理想,但他对霸道却没有孟子那样持论决绝,提出了“信立而霸”的看法。也因为如此,学者的研究多侧重于对荀子霸道思想的阐释。本文则尝试对荀子的王道观念作一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荀子的相关观念。

“王道”是荀子政治理想的核心,在这一点上,孔孟荀似乎并没有差别。但要理解荀子的王道观念,我们还得从荀子的具体说法中来论述。

荀子对用国的三种方式“王”“霸”“亡”有其自己清晰的定义,荀子云: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1]122

在荀子看来,“王”“霸”“亡”是三种“用国”的不同方式。什么是“用国”?“用国”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国家的治理。所谓“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乃人君所选择的“用国”(治理国家)方式。荀子用了“谨择”一词,显示出其庄重的态度。人君主动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而付诸相应行动,并最终通向“王”“霸”或“亡”的结局,是为“王道”“霸道”或“亡道”。

荀子对王道的规定为“义立而王”。所谓“立”者,有“确立”“树立”之意。“立”的对象是什么?自然是“义”。立国以义的“义”又是什么意思?“义”当然有具体的所指,但若联系到诸家对同篇“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以及“国一綦明”中“綦”字的注释,或许可以先使我们明了其所立之“义”的抽象涵义。杨倞注云:“綦,当为基;基,本也。言以义为本。”并将“国一綦明”之“綦”亦解作“基”;而刘台拱与王念孙不与,他们均将“綦”训作“极”,“极”乃有“标准”之意。王氏并曰:“前极谓义,后极谓信也。”这样看来,所立之“义”乃指“立基”“立本”或“立标准”。如是,“义立而王”则意谓,若人君确立“义”为“用国”之原则、标准或准则,则可以成就“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