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赵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干文化之一。赵人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诸子百家集大成者,史称“后圣”,和圣人孔子、亚圣孟子并称“孔孟荀”,共同构成儒家核心思想。赵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入开展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赵文化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赵文化是赵国赵地文化的简称,是以战国时期的赵国为核心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广义的赵文化还包括赵国建国之前的赵氏文化和秦汉以降的赵地文化,如曹魏邺文化、女娲文化、宋代磁州窑文化、清代太极文化等。邯郸作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长达158年,涌现出赵武灵王、公孙龙、慎到、荀子、平原君、廉颇、蔺相如等一大批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留下《荀子》《公孙龙子》《慎子》等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积淀了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家熟悉的邯郸学步、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毛遂自荐等成语典故均出自邯郸。
《邯郸学院学报》从1991年开始刊发研究“赵文化”的学术文章,1998年正式设立“赵文化研究”专栏,20多年来,在学术界广受关注和赞扬,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时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史研究动态》《北京日报》《管子学刊》等报刊的好评。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转载、转摘。被载入《共和国期刊60年》,是河北高校学报中唯一入选的特色栏目。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和河北省高校学报评比中,“赵文化研究”专栏连续11次荣获特色栏目奖,为邯郸学院升本,学位评估,审核评估,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赵文化研究)、省级重点发展学科(赵文化方向)和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赵文化)等工作作出了独特贡献。
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和持续发展,“赵文化研究”专栏在2014年成功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至今累计刊发论文300余篇,260余万字,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民俗、人物等诸多领域。202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赵文化研究”专栏成功入选。想要了解赵文化就必看《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专栏。正如《光明日报》指出,《邯郸学院学报》已成为赵文化研究的主要阵地。“赵文化研究”专栏发表了一批名家名稿,回答了赵文化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一文,回答了赵文化的精神和特点问题;著名哲学家、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庞朴先生回答了如何正确评价公孙龙的学术地位问题;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回答了邯郸赵王故城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的历史地位问题;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回答了《红楼梦》和赵国和氏璧(宝玉)、邯郸女娲文化(十二钗)的关系问题。《邯郸学院学报》依托“赵文化研究”专栏,历年主办、合办高水平赵文化研究、荀子研究等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15次,先后出版了《赵文化研究》《赵文化与华夏文明》《多视角的赵文化研究》《荀子思想研究》《荀子研究的回顾与新探索》《荀子与儒家外王之道》《荀子思想与道统重估》等7部研究论文集。
2014年10月20日至21日,由邯郸学院、中国秦汉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邯郸“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国际论坛在邯郸学院举行。2015年9月19日至20日,由世界中华文化研究会总会、中国先秦史学会、邯郸学院主办的“世界中华文化研究会第二届大会、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荀子与赵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邯郸学院隆重举办。2018年4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与邯郸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时代赵文化研究暨高校学报名栏建设”学术研讨会在邯郸学院隆重举行。会后大部分优秀论文先后在《邯郸学院学报》发表。
本书从“赵文化研究”专栏发表的论文中遴选出30篇结集出版。
该文集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先秦赵文化研究”,共收录15篇论文。其中,清华简中《系年》《赵简子》与赵国史研究成为当年学界研讨的亮点和热点,谢耀亭《清华简〈赵简子〉拾零——兼论其文献学价值》、冯小红《由清华简〈系年〉所见赵襄子至赵献侯世系新说》可为代表。其他文章则讨论了先秦赵国政治制度、军事、地理、人物等问题。
第二部分为“赵国思想家研究”,共收录5篇论文。这部分主要讨论了荀子的思想,其中,东方朔《“无君子则天地不理”——荀子思想中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一文,认为学者对荀子君子观念的研究大都把注意力放在作为道德之理想人格的层面上,而对于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观念则措意不足。在荀子思想中,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既是道德的楷模,也是理想的社会秩序和公道世界的设计者、承担者和完成者;同时,荀子的君子观念也将儒家的精英政治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部分为“秦汉赵文化研究”,共收录10篇论文。这部分主要讨论了秦汉时期赵国的政治军事、徭役制度、土地制度、学术思想等。其中,赵国华《秦汉之际的赵国》一文,认为秦汉之际,在以邯郸、信都为中心的赵地先后出现了四个赵国:武氏、赵氏、张氏和刘氏赵国。这些赵国的兴亡过程反映出这一时段的历史特点,即在“秦失其鹿”的大背景下,从群雄竞逐到六国复兴,从分封异姓王到改立同姓王,重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同时表明赵地以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各种政权争夺的焦点,这些赵国因陷于各种政治旋涡,都无法摆脱勃兴倏亡的命运。臧知非《战国秦汉赵地学术特征探微》一文,认为司马迁和班固就民众行为特点对战国秦汉时期赵地的文化特点作出概括,这仅仅是赵地文化的一个层面。从学术史的角度,从学术生成的地域性特征考察赵地文化则可以获得新的认识。荀子之学、吕不韦的思想、董仲舒之学均植根于赵地或者与赵地有着直接的关联,“综合”是其共同的学术特征,从一个侧面说明“综合”是赵文化的历史属性。
以上我们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本书选取的若干篇论文进行了简介,挂一漏万,更加详细充分的精彩论述和解读认识,还需要读者仔细研味、理解和商榷。
贾建钢
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