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君子则天地不理”——荀子思想中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1]
2025年09月26日
“无君子则天地不理”——荀子思想中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
[1]
东方朔
[作者简介]东方朔(1963— ),男,原名林宏星,江西寻乌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凡研究荀子之君子观念的学者,似大都把注意力放在作为道德之理想人格的层面上,而对于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观念则措意不足,或稍带言之。[2]造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或亦由来有自,盖言儒家之君子观念,其重心多落在个人的德性修为上,[3]作为先秦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修德以成圣在荀子的思想系统中无疑占有核心的地位。《荀子》一书之编次,虽出自后人刘向之整理,然其起始四篇之“劝学”“修身”“不苟”和“荣辱”皆围绕智明行修、进德涵养之事展开,由此亦可见一斑。不过,荀子虽承孔孟之大体,推崇作为道德之理想人格的君子观念,但是,在荀子的思想系统中,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观念亦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本荀书32篇中,“儒效”“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强国”“正论”“礼论”等诸篇皆或多或少地言及作为政治之理想人格的君子观念,如若联系荀子所欲实现的“正理平治”的公道世界而观,则荀子之此一意义上的君子不仅是其理想的社会秩序的设计者、承担者,同时,此君子之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亦将儒家的贤人政治或精英观念发展到了极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