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和亲背景下边地商人与朝廷对立关系的消除

五、汉匈和亲背景下边地商人与朝廷对立关系的消除

汉高帝六年,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引兵南下攻太原,至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刘邦亲率大军32万追击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被匈奴精兵40万骑包围于白登(平城东南十余里)七日。刘邦用陈平计方得突围。汉匈军事实力的差距显露无疑。

汉高帝八年,刘敬创和亲之议。他认为汉政权既无法战胜匈奴,又无法摆脱其侵扰,唯一减少或避免边患的办法只有和亲。他向刘邦建言:“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单于,厚奉遗之,彼知汉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曾闻孙敢与大父亢礼哉?可毋战以渐臣也。……高帝曰:‘善。’……使敬往结和亲约。”[4]2122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边患,维持了边境的安宁。

随着汉匈和亲政策的推行,边境贸易受到的限制趋于减少,加上参与军市[94]贸易获得的利益,边地商人群体的活动空间得以保留,边地商人和汉政权的关系得以正常,此后未再出现大规模的商人参与的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