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交通与关塞

六、交通与关塞

赵国历史地理研究还包括交通与关塞研究。卢云《战国时期主要陆路交通初探》和史念海《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是两篇研究战国交通总论性质的文章,有助于把握当时的总体交通概况。赵国灭中山后,中山国境内的交通道路自然也就成为赵国交通,也就在研究之列。路洪昌《战国时期中山国的交通》是比较早的研究战国中山国交通的文章,该文不仅探讨了中山国的三条陆路交通,还对水路交通作了推测。太行八陉是太行山脉的八条自然通道,由北到南依次是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其中的飞狐陉、井陉和滏口陉是赵国境内连接太行山东西的重要的交通通道。对此,王尚义《刍议太行八陉及其历史变迁》一文分述了八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此外,相关研究还有孟繁峰《曼葭及井陉的开通》、王文楚《飞狐道的历史变迁》、罗新《话说飞狐道》等。

赵国关塞。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对唐代各地关隘进行了详尽的源流考证与地理定位,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其中的涉赵关隘可资借鉴。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有关于赵国关塞的专门介绍,列出的关塞有:挺关、句注塞、高阙塞、井陉、羊肠塞、九限和五径、无穷之门、遗遗之门、长城、飞狐和孟门、鹿门。[4]174-176《赵国史稿》指出赵国所设的关塞主要有:无穷之门、句注塞、鸿上塞、高阙塞、井陉塞、飞狐、羊肠、雁门,[5]362-363记述都比较简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赵国个别关塞的研究:如靳生禾、谢鸿喜《关于雁门关年龄、遗址的考证和考察》,史念海《论雁门关》,何清谷《高阙地望考》,夏子言《古高阙地望及赵北长城西部走向》,鲍桐《高阙地望新探》,何清谷《关于高阙位置的反思——兼答鲍桐同志》,苏沧洲《郦道元与其〈水经注〉中所记的高阙》,李逸友《高阙考辨》,张新斌《高阙、鸡鹿塞及相关问题的再考察》,辛德勇《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并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走向以及长城之起源诸问题》,王治国《高阙塞考辨》,赵建朝等《赵国北长城考察》(涉及高阙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