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肥胖

1.认识肥胖

小美早就觉得自己越来越胖了,可是自己试了节食、运动等好多方法都没法长期保持减肥的“胜利果实”。都说对症才能下药,其实小美需要先弄清楚自己的肥胖属于哪一类,才能明白为什么减肥这么难,到底应该怎么减。

肥胖根据程度、脂肪分布、病因,以及病理、生理角度,可有不同分类。首先,肥胖按照程度,可分为一级(轻度)、二级(中度)、三级(重度)。这是根据体重指数(BMI)评判的。BMI=体重(千克)÷身高2[(米)2]。中国人BMI<18.5千克/(米)2为体重过低,18.5~23.9千克/(米)2为正常,24.0~27.9千克/(米)2为超重,≥28.0千克/(米)2为肥胖。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则建议BMI>26.0千克/(米)2为轻度肥胖,BMI>28.0千克/(米)2为中度肥胖,BMI>30.0千克/(米)2为重度肥胖。让我们看看小美的BMI,她的体重为90千克,身高为1.64米,她的BMI=90÷1.642≈33.5千克/(米)2,属于重度肥胖。需要注意的是,欧美人群的评判标准与国人不同:BMI在18.5~24.9千克/(米)2为正常,BMI在25.0~29.9千克/(米)2为超重,BMI>30.0千克/(米)2为肥胖。BMI在30.0~34.9千克/(米)2为一级肥胖或轻度肥胖,BMI在35.0~39.9千克/(米)2为二级肥胖或中度肥胖,BMI>40千克/(米)2为三级或极度肥胖,也称为病态肥胖。

然而,医生和科学家们发现,BMI作为判定肥胖及分类的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BMI不能区分脂肪和肌肉的含量。让我们来看看运动员小壮,他身高1.80米,体重79千克,BMI=79÷1.802≈24.4千克/(米)2,根据上文的标准应该判定为超重。但小壮天天运动,肌肉发达、含量高,脂肪水平并未超标,并不需要减“肥”。其次,BMI也无法反映身体脂肪分布情况,后者与肥胖相关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生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为了弥补BMI的局限性并更细致地描述肥胖时脂肪分布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把肥胖分为“中心性”与“外周性”两类。中心性肥胖又称“腹型肥胖”,俗称“将军肚”,意思是脂肪主要堆积在肚子里的内脏周围,男性比较多见。外周性肥胖的脂肪主要堆积在下腹部、臀部和大腿的皮下,女性比较多见。一些女性更年期后脂肪逐渐向腹内堆积,形成中心性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患者更容易罹患糖尿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那么,如何判定这两种类型呢?测个腰围就能分辨!腰围是评估脂肪是否在腹部堆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指标,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评价中心性肥胖的首选指标。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就可判断为中心性肥胖。

从病理生理角度,肥胖还可以分为增殖性肥胖和肥大性肥胖。科学家认为,脂肪细胞的数量在青少年期后趋于稳定,成年后变化不明显。自儿童期肥胖的患者,以脂肪细胞数目增加为主,为增殖性肥胖。成年以后再发生的肥胖,以脂肪细胞体积增加为主,为肥大性肥胖。肥胖从儿童期开始,进入成年期又继续加重的患者,可以有增殖性肥胖伴随肥大性肥胖。增殖性肥胖的患者减肥更为困难,所以预防肥胖应该从小抓起。肥大性肥胖的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表现出中心性肥胖的特点,需要积极预防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

小美打小就是个小胖妞,工作以后久坐不动,体重更是“噌噌”上涨得令人着急。这么看来,小美既有增殖性肥胖,又有肥大性肥胖,怪不得减肥之路“道阻且长”。小美量了量腰围,96厘米,属于中心性肥胖,看来还要查一查有没有脂肪肝、糖尿病等代谢性并发症,不能仅仅盯着体重数字。

除此之外,肥胖还可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这将在本书后续章节中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