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原因导致“压力肥”
来自情感、工作、学习中的心理压力是现代生活中极为常见、难以避免的情况。造成心理压力的事件多种多样,包括离婚、亲人离世、降职、失业、破产、考试不合格、辍学等。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较大的心理压力与超重乃至肥胖的患病风险存在密切关联。换言之,“压力肥”这种情况是可能存在的。那么,心理压力又是如何诱发肥胖的呢?
首先,心理压力增强了人脑奖励机制相关神经通路的活动。心理压力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能神经通路的传导,使得人脑奖励机制的活动更为活跃,令机体更为迫切地寻求食物作为奖赏,尤其是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进而缓解压力所带来的焦虑、愤怒、紧张等负面情绪。同时,其他与调节心理压力相关的神经通路则增强了食欲。这些通路在感知到压力造成的焦虑情绪后,释放出某些物质,比如神经肽Y,在缓解焦虑的同时促进了食欲。这些效应均促使机体较平时摄入更多能量,超过机体所能消耗的程度并诱发肥胖。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在心理压力较大时,人们会出现进食行为变化,包括进食量增多及高糖、高脂、高能量食物摄入增多等。
其次,心理压力破坏了人脑中与自制相关的认知过程。机体的自制能力在执行预防肥胖的相关行为,如体育锻炼或控制进食等过程中是必需的。心理压力会影响控制情绪及行为的相关脑部区域,如腹内侧前额叶皮质、杏仁核等,使得机体对行为和情绪的自制能力下降,使心理压力所导致的进食行为改变更难以控制,对体重增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受心理压力驱使所进食的高糖、高脂、高能量食物,使得人脑奖励机制更为敏感,结合海马与杏仁核对情绪和行为的记忆,造成机体此后再度应对心理压力时对这类食物的偏好,类似于成瘾的状态,进一步增加对这类食物的搜寻与摄入,乃至依赖,最终加剧体重上升、诱发肥胖。
可见,心理压力可能通过多种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造成进食行为变化,并导致体重上升,进而诱发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