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减肥药时切记“是药三分毒”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由于肥胖所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加上人们对美丽身材的追求,减肥已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然而很多人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于是期望通过服用“减肥药”轻松减肥。
市面上的减肥药种类繁多,成分不一,作用各异。众所周知,肥胖的发生是由于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能量的“正”平衡,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而“减肥药”则通过减少能量摄入,抑制能量吸收,或增加能量消耗,达到体内能量的“负”平衡而发挥减重作用。因此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市面上的减肥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食欲抑制剂:这类药物主要作用于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影响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的摄取,使大脑释放出“我一点儿都不饿”的信号,产生饱胀感,食欲受到抑制,通过“少吃”减少能量摄入起到减肥的作用。这类药物临床应用最早,减重效果非常显著,但由于不良反应明显,许多药物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市。如20世纪90年代曾风靡全国的减肥药曲美、可秀、诺美婷等,其主要成分是西布曲明,因严重的心脏毒副作用而遭禁用;氯卡色林因增加癌症发生风险,202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要求其撤出市场;目前仍在临床使用的安非他酮、芬特明等也属此类药物,服用后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失眠、兴奋、头晕目眩等不良反应。
(2)肠道吸收抑制剂:如奥利司他,主要作用于胃肠道,通过抑制脂肪的吸收达到减肥效果,这是国内唯一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减肥药物。这类药物全身性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脂肪泻、胃肠排气增多、大便失禁等,但也有罕见的引起严重肝损害、肝细胞坏死的报道。
(3)增加能量消耗的药物:如市面上的甲状腺素片、左旋肉碱等,这类药物也称为“产热药物”,主要通过增加基础代谢率、消耗脂肪发挥作用。然而,甲状腺素因可造成人为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毒副作用目前也已弃之不用。
(4)其他药物:降糖药物中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在降糖的同时有很好的减重效果,目前已获得FDA批准用于肥胖的治疗;还有一些减肥药含有利尿剂或泻药的成分,通过利尿、腹泻等实现快速减重,长期服用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甚至肾功能损伤等。
是药三分毒,减肥药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并非所有肥胖的患者都能从减肥药中获益,因此,需要权衡利弊,谨慎使用减肥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