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也会导致肥胖
目前的研究已证实精神疾病患者中肥胖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鉴于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的广泛使用,这些药物对患者体重的影响也受到关注。那么,具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两大类,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抑制中枢多巴胺D2受体,而后者则主要作用于中枢5-羟色胺(5-HT)受体起到改善精神病症状的作用。这两类受体均对食欲调控存在影响:抑制D2受体可诱发食欲增加,造成体重上升;而5-HT受体的影响则较为复杂,激动5-HT1受体可降低食欲,抑制5-HT2A受体则增加食欲,对体重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舒必利、奋乃静等,其中氯丙嗪造成体重增加的风险较高,这是由于它在这些药物中对D2受体的作用最不专一,对5-HT2A或5-HT2C受体也存在一定抑制作用,使其通过多条通路增加了食欲。以氯丙嗪有效剂量治疗10周后平均体重可增加2.50千克。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奥氮平、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与齐拉西酮等。前四种药物对5-HT2A受体均具有较强的阻滞作用,因此增加了食欲,其中氯氮平与奥氮平造成肥胖的风险最大,治疗10周后平均体重分别可增加4.45千克及4.15千克。后两种药物虽然同样有着拮抗5-HT2A受体的作用,但由于还具有5-HT1受体激动作用,因此引发的食欲增加较小,引发肥胖的风险也被认为是第二代药物中较低的,齐拉西酮治疗10周后平均体重仅增加0.04千克。
而对于抗抑郁药物,目前常用的一线用药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二线用药包括三环类(TCA)及米氮平等,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5-HT通路起到抗抑郁作用,这点与抗精神病药物类似。SSRI主要包括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氟西汀等,TCA类则包括阿米替林、丙咪嗪等。长期使用SSRI或TCA可导致中枢5-HT2受体下调,而米氮平则能阻滞5-HT2受体,因此这些药物均有拮抗5-HT2受体通路的作用,进而增加食欲导致体重增加。目前的研究已证实长期使用(>4个月)帕罗西汀、西酞普兰、阿米替林、米氮平存在致体重显著增加(体重增长超过用药前体重的7%)的风险。而对于氟西汀,有报道指出,在短期内(4~12周)使用可产生小幅度体重下降。
总之,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及抗抑郁药物均能使体重增加,具有潜在致肥胖风险。因此,为精神疾病患者选用药物前,应评估患者体重,若已超重,则应选择体重增加风险较小的药物,定期监测体重及糖脂代谢指标。体重增长明显时可予以饮食及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若仍不能控制,可考虑调整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