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都胖”的基因找到了

99.“喝水都胖”的基因找到了

不知道减肥的伙伴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没有沙拉酱的蔬菜沙拉一顿不落,健身房里挥汗如雨,但体重计上的数字却只有零点几千克的下降,体重“稳如泰山”甚至还比之前更重了。再看看身边的“瘦子”朋友,火锅、奶茶、大盘鸡,体重依旧非常轻。这对比实在是太惨烈了,让减肥人士不禁发出灵魂质问:为什么我“喝水都胖”,有人却能“狂吃不胖”?

其实所谓的“喝水都胖”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水并没有能量,喝水是不会长胖的。不过确实有的人吃得很少也还是胖了,有的人却吃很多都不会变胖,难道真的有“易胖体质”“易瘦体质”这种说法吗?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在自然温度环境中,人体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也就是说,哪怕我们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身体也在消耗能量来维持心跳、呼吸等这些最基本的生理活动。不同的人,基础代谢差别很大。基础代谢率(BMR)低的人,每天的能量缺口小,摄入的能量稍微多一些,就会被机体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长肉发胖。同样的一顿饭,BMR高的人可能睡一觉就能够把能量都消耗掉,所以不容易长胖。

除了BMR的问题之外,基因在是否容易变胖这件事上,也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研究显示,人体内有一种基因叫作脂肪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如果FTO基因发生了突变,就会在脂肪前体细胞中激活一个遗传学开关,进而启动两个远端基因IRX3和IRX5,使得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失去燃烧脂肪产生能量的能力,造成脂肪储存增加,引发身体发胖。也就是说,FTO基因突变的人易患肥胖症,这可真是“天要胖我”。而有的人大吃大喝却依然很瘦,研究发现这是由于他们体内一个名为ALK的基因在抵抗体重增加中起作用。ALK基因在下丘脑中高表达能通过交感神经促进身体燃烧脂肪、消耗能量,于是这些“上帝的宠儿”们吃很多却不会发胖。

有一个词我们近几年也经常听到——肠道菌群,也就是人体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参与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能量调节等。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可能在肥胖症的发病机制中处于重要地位。有研究者将一胖一瘦双胞胎的粪便菌群分别移植给无菌小鼠,在给予15天的低脂饮食之后,发现被移植肥胖者粪便的小鼠的脂肪生成明显增多,该发现为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证据。另一项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能将食物中的脂肪变成乙酸,乙酸会对胃和胰腺发出信号,对胃发出的信号将使其分泌胃饥饿素,让人产生饥饿感,引发进食行为;对胰腺发出的信号则会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这将导致脂肪细胞储存更多的脂肪,引起发胖。

虽然有这些无法控制的因素带领着我们一步步变成一个肥胖人士,但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管住嘴迈开腿”依然是有效的,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管理自己的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