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心不宽体却胖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概念:肥胖是由于能量的正平衡所导致的,当我们从食物中摄入的能量超过我们所消耗的能量时,将导致脂肪合成增加,身体就会变胖;相反,如果我们的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消耗,体重就会减轻。然而,肥胖症的病因远比这复杂得多,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精神因素也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
相信大家对于“心宽体胖”这句话并不陌生,心情愉悦、睡得好、胃口好、食欲佳、吃得多,自然容易发胖,可见人们已经注意到精神因素与身体的胖瘦有关系。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观察到除了“心宽体胖”之外,有些人在情感受挫、工作不顺利以及学习上遇到困难(如受批评、成绩下降等)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肥胖的问题,与我们常说的“心宽体胖”恰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地说,有三个层次的原因。
首先,我们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下丘脑存在的两个与摄食调节有关的中枢——饱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内侧核区)以及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腹外侧区)。摄食中枢兴奋时,会引发我们的进食行为;饱中枢兴奋时,我们会感受到饱腹感,停止进食。这两个中枢就像两套控制系统,一个“开”,一个“关”,共同参与进食行为的调节。许多研究表明,生活、感情、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压力所造成的焦虑、恐惧、愤怒、忧郁等消极的情绪会造成这两个中枢的功能失调,使我们很难达到饱腹感,从而促进摄食行为的发生,导致摄入的能量超过人体所能消耗的,而多余的能量则转化成脂肪蓄积在体内,最终形成肥胖。
其次,心理压力过大还会导致精神心理的变化,如最常见的睡眠不足,这会刺激机体皮质醇分泌增加,而皮质醇又与食欲增加相关,因此机体长期的皮质醇水平过高将诱发脂肪积聚和肥胖。另外,睡眠不足也会降低瘦素、增加胃饥饿素的分泌量,通过增加食欲使我们增加进食量,导致发胖。
最后,进食有满足欲望、安定情绪以及缓和紧张的作用。在生活中因承受过多压力而造成心理失衡时,人们会想办法消除这些消极的情绪,而进食是大部分人会选择的一种调节方式,将享受美食作为应对压力的一种手段。正如我们常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大餐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压力过大时,在大脑皮质的作用下,人们进食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饱腹感,而是希望能通过进食能够缓解不良情绪,获得愉悦的心情,久而久之,形成对进食的情绪依赖,最终由于无意识地过量进食而导致肥胖。
可见,不管是过度的“心宽”还是“心忧”,都有可能通过进食影响人体能量摄入与消耗,导致能量的正平衡,从而引发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