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弊参半的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是一种主要以高比例的脂肪、低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作为食物摄入成分占比,辅以适量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饮食方式。
临床上,生酮饮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运用于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中,并被证实在超过半数的儿童和成年患者都有卓越的治疗效果。在肥胖症和糖尿病患者日渐增多的今天,如何进行饮食控制成为了众多医生及患者关注的重点。长期调整饮食习惯无疑是最方便且可靠的干预措施,而低碳高脂的生酮饮食能够改善脂肪的氧化代谢,并减轻体重。此外,还有科学家提出,酮体的升高可以防止体重增加和肥胖引起的认知障碍。相比于传统饮食,生酮饮食在临床上的众多优势使得它逐渐走向人们的视野。
谈了这么多生酮饮食的实际运用,我们回过头来讲一下究竟什么是生酮。
脂肪酸在肝内转变为酮体,在饮食正常的条件下,由于体内生成的酮体过少而不能产生任何代谢作用。而在特定条件下,比如低碳高脂饮食时,肝脏才会将脂肪转化为大量酮体,产生酮体的过程又称生酮,生酮饮食因此得名。
生酮饮食促进减肥的机制也与它对代谢产生的影响紧密相关。生酮饮食可以大幅度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制造出一种饥饿状态,形成饥饿性酮症。当机体处于这种状态下,首先供能模式会由原先的“葡萄糖供能”转变为“酮体供能”,其次由于血糖降低,引发胰岛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机体对于脂肪和糖的储存减少,最后脂肪的分解代谢会增强,不溶于水的甘油三酯会被转变成可溶于水的酮体而随尿液排出。此外,体内血酮浓度的升高可抑制食欲,从而进一步减少对食物及能量的摄入。在以上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减少食物和能量的摄入,形成“饱腹感”,最终减少体重、控制血糖。
既然生酮饮食对于控制血糖、改善肥胖有如此强的功效,那它是不是一劳永逸了呢?事实并非如此。生酮饮食由于特殊且较为极端的营养结构,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长期以脂肪作为能量燃料,会产生疲劳、嗜睡、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短期内丢失钙、磷和维生素D,会引起骨质密度下降和骨骼矿物质丢失;对于糖尿病患者,生酮饮食可能引起低血糖,使患者突然晕厥等。此外,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长期接受这样较为极端的饮食模式,尝试生酮饮食治疗的患者,往往依从性较低。所以,生酮饮食的弊端也很多,如何利用生酮饮食进行合理减重及其利用时限,都应遵从医师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