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里放水囊是怎么回事

93.胃里放水囊是怎么回事

胃内水囊减重术,通俗地说,便是往胃里置入水囊来进行减肥。这是一种利用胃镜将特殊材料的球囊放入胃内,并向球囊中注入生理盐水占据一部分胃内空间,从而起到减少进食、减轻体重作用的减重手术术式。

这一通过占据胃内空间来减重的术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使用胃内气囊减轻体重,但气囊的减重效果不佳,仅能降低7~10千克体重,且会出现胃溃疡、穿孔等并发症,故于20世纪90年代初该设备退出市场。当然,胃内气囊的失败没有令胃内球囊减重的理念遭到丢弃,反倒是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安全有效的减肥球囊所应符合的条件,结果便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具有抗腐蚀、可定位、容积达400毫升以上、可调整且以生理盐水为填充物等特性的胃内水囊成功取代了气囊。

有着安全有效的器材支持,胃内水囊减重术因其较传统的外科减重术式(如胃转流术、袖状胃切除术等)具有创伤小、成本更低、操作技术风险更小、术后并发症更少等优势,成为了目前肥胖治疗的重要补充,可作为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失败后的干预措施之一。

胃内水囊减重术的基本机制较为直观,经内镜将球囊放入胃内后,向内注入一定容积的生理盐水令球囊充盈并占据一部分胃内空间,从而使患者进食量减少,起到减重作用。在这里,胃腔就像一个水池,而充盈的球囊则像一块巨石,巨石占据了水池不小的容积,能放进去的水也就变少了。研究表明,胃内球囊至少需要400毫升体积方能达到减重效果。

在直观的原理背后,也蕴含着神经层面的可能机制。这项术式令患者进食量减少是由于充盈的水球在占据胃内空间的同时还诱发了患者的饱腹感,而这是通过改变胃肠神经反射达成的。胃内水囊引起胃壁扩张,刺激胃机械感受器,增强迷走神经反射,神经冲动传导至孤束核、杏仁核等脑部区域,促进饱腹感产生,从而起到减少进食的作用。

一项美国医务人员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或许可以给出部分解答。该研究纳入了来自于15家临床中心的成年肥胖患者[年龄18~65岁,BMI 30~40千克/(米)2]共255例,并随机分为接受6个月球囊治疗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试验组(125例)与仅以生活方式干预减重的对照组(130例)。研究发现,试验组在术后第6、9、12个月时的体重减轻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其体重下降平均可占术前体重近10%,而对照组仅平均减少了干预前体重的3%。

这一结果在另一项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中得到了重复。研究人员纳入了来自8家医疗机构的321例肥胖患者,术前BMI平均为37.6千克/(米)2。在术后第6、第9个月的随访中,这些患者的体重较基线时下降的幅度平均都达到了10%,与先前研究中观察的疗效相近。此外,一些反映代谢情况的指标,包括血脂、血糖、血压等,术后6个月时也呈现出显著的改善。从这些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胃内水囊减重术确实能为肥胖患者带来可观的体重下降。

既然胃内水囊减重术有着可观的减重效果,那是否可以一直放在里面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目前胃内球囊的主流材料是硅胶,一般可在胃部的强酸环境中耐受6个月,这也成为多数胃内球囊的使用寿命。仅有少量型号的可调节球囊使用寿命可达1年;其次,胃内水囊被置入过久可能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胃肠道梗阻或胃穿孔等急腹症。目前有多篇文献对因胃内水囊逾期未被取出而引发的急腹症进行了病例报道,其中有未取出的水囊造成胃肠道完全梗阻的病例一例,医务人员此时不得不通过外科手术来解除梗阻。

总之,胃内水囊减重术因其特定的优势在目前的肥胖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其基本机制则在于充盈的胃内水囊占据了胃部空间,令患者进食减少,达成减重的效果。胃内水囊能为肥胖患者带来可观的减重效果与潜在的代谢获益,但基于材料和并发症的考虑,应注意在超出使用寿命前被按期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