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糖”的真相
甜味的产生来源于糖类中丰富的羟基对于甜味受体的刺激,这一刺激经神经传入大脑并激活相应神经元,让我们在感受到甜味的同时得到满足感。这一机制在糖分作为人体重要的能量供给来源时,驱使人类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满足正常的代谢需求。但在食物富足的现代社会,追逐甜味的本能让我们摄入过量的糖分,随之而来的则是不断攀升的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病率。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日益重视,所谓健康的代糖食品饮料正在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代糖食品饮料真的更健康吗?
代糖可以结合特异性受体,产生甜味觉,但其产生的能量远低于糖类,因此可以保持含糖量和能量较少的产品的适口性。代糖的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营养性的甜味剂(产生的能量高于蔗糖的2%)及非营养性的甜味剂(产生的能量低于蔗糖的2%)两大类。营养性包括如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非营养性又可根据来源分为天然类(如甜菊糖)和人工合成类(如蔗糖素、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等)。
代糖可能是短期减肥的有用工具,但其对体重的长期调控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对多项纳入儿童及成人、随访时间超过一年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后发现,与无代糖摄入和摄入糖类相比,摄入代糖均未体现出体重获益。此外,添加人工甜味剂的饮料与含糖饮料摄入的增加均会使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全因病死率的发生风险增加。另有研究发现,在总体能量摄入没有差异的情况下,与蔗糖等糖类相比,代糖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更多。
事实上,不同种类的代糖进入体内后的代谢途径各不相同,继发的生理变化也不尽相同。除了口腔,甜味受体还分布于其他各种组织器官,包括胃、小肠、大肠、胰腺、脂肪组织、心脏、大脑、膀胱和肾脏等,这让代糖的生理作用变得复杂多样。每种代糖都有自己的化学结构,这使得不同代糖对食欲、食物摄入量、体重指数(BMI)、新陈代谢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均存在差异。一方面,增加代糖的使用可以减少糖的摄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餐后血糖更加平稳;另一方面,由于大脑对于代糖的反应敏感性与蔗糖等糖类相比更低,摄入代糖后的满足感相对较低,对食欲的抑制作用也不如天然糖分,因此,有观点认为这种作用可能会导致不完全的能量补偿,最终通过增加食物摄取来激活奖赏机制,反而使摄入总量进一步升高。当摄入总量超过消耗总量时,势必会导致多余能量的贮存和肥胖的发生。此外,代糖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从而影响体重,但其背后具体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