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还价

二、还价

还价,即卖方报价后买方进行讨价,然后卖方回应买方的讨价而做出的新的报价,这个新的报价意味着卖方已经做出了让步,并期望买方以此价格成交。还价不是一种简单的压价、降价行为,它必须建立在对买方讨价的具体行为和真实意图上,对买方充分解释说服的基础上,对买卖双方所处的背景、形势、实力和需求的认知上,对买卖双方可能成交价格区间的判断上。在此基础上,确定还价策略、还价方式、还价起点和还价次数,使还价富有成效,从而促进交易的成功。

(一)还价策略

1.重点强调商品的优势特点

当顾客认为卖方提出的价格太高,往往都会讨价还价,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时,卖方更应该让顾客认识到他花这么多钱是有道理的。销售员要重点强调商品的效用、功能、质量以及能带给买方的好处,特别是其他厂家同行商品不具备的优点,一定要重点突出,让顾客意识到“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感觉。

卖方制造这种感觉有四个步骤:一是要重点突出自身商品的优势,如商品的独特卖点、质量、售后有保证,如果能再讲些有说服力的案例就更好了;二是突出自身商品得到了哪些支持,如商品的广告宣传力度大,覆盖面广,而且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分销政策健全,真正做到区域、价格不乱;三是突出商品周全的配套服务,如免费上门服务、免费送货、免费咨询服务等;四是要找出买方所能接受的价格以及商品款式,这是非常关键的。

2.运用反问的方式化解顾客的顾虑

为什么顾客会讨价还价?一方面是人爱占便宜的天性,一方面是顾客觉得商品不值那么多钱。有的时候如果卖方摸不准顾客讨价的原因,那么可以使用反问的方式进行推销。例如,顾客问“这台电视机为何要3000元呢?”销售员回答:“那您觉得该要多少钱呢?”这样的反问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委婉地拒绝顾客的意见;二能探寻到顾客反对价格的真正原因。有的时候销售员与顾客无法在价格上取得一致时,可以用一句话摆脱困境,可以这么说:“您要我说什么才好呢?”

3.正确辨别顾客故意提出的“假价格”

对于顾客提出的价格销售员应该有辨别的能力,一定不能被顾客所“欺骗”,这种现象在销售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当销售员跟顾客讨论价格的时候,顾客总是会说:“王总家的同类商品价格100元,质量跟你们差不多,但价格比你便宜多了”。对于这种情况,销售员应该做到心里有数,而不是顾客说多少就是多少。

4.价格上绝不轻易松口

为什么那些有经验的销售员在价格方面不会直接将价放到底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给自己留后路,而且一味地降价也会让顾客失去兴趣。虽然降价能吸引顾客的目光,但是如果一退再退,会让顾客觉得价格存在很大的问题,可能会加快顾客的离开。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在洽谈开始之前,就向顾客挑明,已经是定死的价格无法下调,希望能够得到顾客的理解。

5.设法摸清顾客的底价

要想摸清顾客的心里底价,就需要对顾客进行试探。如何做才能摸清顾客的底限呢?一是用编造店长意见的方法提高底价,当顾客想要一个10元的节能灯,而销售员的要价是20元,销售员可以跟顾客这么说:“如果我想办法让店长给你降到15元,您愿意接受吗?”如果顾客觉得15元可以,就直接卖给他。二是向顾客提供质量较差的商品,来判断顾客的质量标准。可以给顾客说:“您只需支付10元,就可以买到瓦数小一点的节能灯”。三是向顾客推荐质量更好的产品,来确定顾客想要给出的最高价格是多少;可以跟顾客说:“这边还有一款又亮又节能而且对眼睛更好的产品,仅仅需要30元”。如果顾客对此感兴趣,就证明顾客还是愿意花更多的钱买一个更好的。

6.运用价格分解将报价化整为零

这种方法在推销中效果非常好。当顾客购买大件商品时,往往嫌价格太高了,对于这种顾客,销售员千万不能说采用分期付款,或者说价钱好商量之类的话,因为这会承认卖方所推销的商品确实很贵。如果采用价格分解的方式会让顾客觉得其实没有那么贵。

7.将顾客的关注点转移到商品的品质上来

当顾客进行讨价还价之前,如果卖方能够重点强调商品能给顾客带来哪些好处,以及商品的实用性,就可以让顾客认为商品价值确实高。例如,顾客说:“能不能再便宜点了?”销售员说:“已经是最低价了。”这种说话方式也是销售员最常用的,但是效果不好。但如果销售员这么说,“您喜欢这款产品吗?”这就把顾客的思想从价格上转移到产品的质量上来,而如果觉得产品确实不错,心里就会认为多花点钱也很值,多次经过引导和转移,顾客也就不会在价格上过多追究了。

8.面对不同的顾客灵活运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有这样一类顾客,刚问了商品价格,还没有说是不是喜爱这一件衣服裤子,也没试衣服,就立即砍价,价格砍完后,还没来得及与销售员讨价还价,就掉头走人了。销售员碰到这类状况肯定很无奈,但又不忍心“跑单”。就趁顾客要走没走的时候说一句,“你如果喜欢的话可以试一下衣服再说呀”。如果对方压价太狠,就可以说,“这件衣服今年很时兴,很多人都很喜欢”。“如果你多买几件,我们可以考虑多优惠一些”。如果顾客对同类商品的行情比较了解,其压价还算合理,销售员就要慎重考虑了。假如商品的价格确实高得离谱,销售员最好的办法是“请示老板争取成交”,来个台阶式还价。假如商品的价格无愧于其品质,销售员就要及时将其优点、特点图文并茂地讲清楚,并且言明价格不好降,让顾客明白一分钱一分货的大道理,除非是到最终交易环节了。如果遇到新品推出,面对顾客的压价,要耐心地给顾客讲解新商品不同于其他商品的新的特点和亮点,让顾客了解,新商品的附加值远远超出商品的价格。

9.每一次降价争取带来销售量的增长

卖方每一次迫不得已地还价降价,要严格掌握好分寸。降价可以,但最少要确保顾客真的产生了兴趣,而且有可能起到“降价多销”的效果,而不是降完价格顾客就没了下文,过几天顾客又过来砍价了。这就是顾客在不了解商品情况时要求降价,卖方坚决不能同意的原因。

10.最后出价法

向顾客说明这已经是最低价了,就算无法达成交易,“生意不成情谊在”,说不定下次还有交易的机会。

(二)还价方式

一般来说,卖方还价方式应与买方讨价及其出价的方式保持一致,以便于谈判双方评价各自的条件、判断交易的形势。所以,还价方式不一定求新,但还价的方向要认真考虑。尤其是在具体讨价对具体还价的方式中,选择还价的块(类)以及还价的次序对还价效果影响很大。实践证明,卖方一般不要从总体的角度还价,不要一次性全面还价,而是从差距小的部分、金额小的部分还价,这样的还价容易为双方所接受,可以鼓舞双方谈判的斗志,有更多的成功希望。但有时根据谈判内容和策略的需要,还价方式不一定与讨价方式与新报价方式一致,目的是更好地实现目标价值最大化,或给予对方一时难以判断交易收益的突袭效果。

(三)还价起点

卖方还价可以分多次进行,但第一次还价对于卖方来说非常重要,它涉及卖方对待买方讨价的基本态度、诚意和最初标准,也是探测还价人对讨价最初反映的试金石。一般来说,卖方确定还价起点,要根据交易物的客观价格、交易双方的价格差距以及还价的策略来进行。首先,交易物的客观价格受生产(或经营)成本影响。其次,应适当考虑卖方的利润,否则卖方则不可能接受讨价。明确买方讨价与卖方商品成本价的差距,可以使卖方确立还价的次数、策略,进而倒算出第一次还价的数字。在正常情况下,买卖双方价格差距较大,若幅度一定,则买方讨价次数就会增多,而要减少讨价次数,并且其价格处于成交预算价以内,卖方就要增大还价幅度。还价的幅度和起点要依据卖方可承受能力确定还价的具体数额,不可凭主观想象或某个因素来进行。

(四)还价次数

价格谈判中,讨价还价不可能无休止地进行,在讨价还价的对阵中,一是要在双方能够容忍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减少还价幅度;二是在时间和难度的权衡中,选择对己方有利的因素,发挥优势,确定还价的次数;三是利用还价次数和充分的理由制造合理的“还价台阶”,适时调整还价幅度,步步为营;四是不到谈判最后结束时,还价都必须留有余地,保留进一步还价的权利。

卖方还价应有张有弛,切不可无的放矢,狂轰滥炸。在首轮讨价还价后,二次还价应更加慎重,必须建立在买方对卖方首次还价做出明确改善报价之后,才能确保首次还价的目的能够实现,二次还价也可能有新的收获。还价者可在“艰难时期”过后,以“最终价”压向对方,逼近对手的成交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