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融通领域的谈判合作成效
(一)中国主导的金融合作
习近平主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融资瓶颈是实现互联互通的突出挑战。为满足“一带一路”的融资需求,中国主导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等主要的资金平台,以多边开发机构形式为丝路建设注入大量流动性。由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自2016年开业以来,在国际多边开发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信任和认可。截至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从最初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遍布各大洲的103个成员;累计批准贷款项目108个,累计批准融资额220.2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履行自身宗旨使命的同时,也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一起,成为助力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多边平台之一。2014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2017年5月,中国政府宣布向丝路基金增资1000亿人民币。2015年7月21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启动资金500亿美元,储备基金为1000亿美元,用于金砖国家应对金融突发事件,其中中国提供510亿美元,另捐赠400万美元。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致力于扩大域内各国本币结算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能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中国引导多种类型的区域性金融机构陆续加入“一带一路”资金平台,进一步提升了“一带一路”资金平台的代表性。2017年11月,中国-中东欧银联体成立,14个国家的金融机构加入。2018年7月、9月,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行联合体、中非金融合作银行联合体分别成立,建立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非洲国家之间的首个多边金融合作机制。中国财政部与阿根廷、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英国、新加坡等27国财政部核准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各国主权基金和投资基金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主权财富基金、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对沿线国家投资规模显著增加。
2021年4月19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期间举办了可持续融资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圆桌会。会议分享了推动多元化可持续融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典型案例,呈现出中国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与多国及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债权、股权投资以及信用担保推进沿线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增进当地民生福祉的生动图景。
(二)中资机构的融资作为
中资机构成为“一带一路”投融资主导力量,投融资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6年,中国国内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的金融支持超过7500亿美元。截至2018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支持沿线国家出口和投资累计超过6000亿美元。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中资银行与沿线国家建立了广泛的代理行关系。截至2019年4月,已有11家中资银行在28个沿线国家设立76家一级机构,2家中资证券公司在新加坡、老挝设立合资公司。中国先后与20多个沿线国家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与7个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与35个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合作文件。人民币国际支付、投资、交易、储备功能稳步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范围已覆盖大多数沿线国家和地区。2013—2020年,中资机构和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达到1360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大致稳定在12%的水平。
中国加快推动区域债务工具市场发展,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境内外发行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中国不断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截至2020年,“熊猫债”发行主体已涵盖政府类机构、国际开发机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等,累计注册/核准(备案)额度10000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增加了20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4%。
(三)中国企业的建设担当
中国企业在互联互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印尼首条高铁-雅加达至万隆项目,投资51.3亿美元,由中国中铁的子公司中铁国际集团公司、印尼国有企业共同负责运营。蒙巴萨至内罗毕标准轨铁路项目,投资规模约38亿美元,由中国路桥工程公司营建。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铁路项目,由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共同运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光伏电站项目,投资规模近15亿美元,由中兴能源有限公司运营。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是丝路基金首笔投资项目,由三峡集团子公司南亚投资有限公司运营。老挝南欧江水电项目是中国企业获得的首个境外全流域整体规划开发项目,投资规模约28亿美元,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运营。人福非洲药业项目位于西非国家马里,完全按照中国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设,是西非地区建设标准最高的现代化药厂,填补了当地制药业空白,为西非制药行业树立了标杆。
融资案例(1)
融资案例(2)
人福非洲药业项目
跨境并购的案例
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呈现上升趋势。2014—2016年,中国对沿线国家并购金额从22.6亿美元增至97.5亿美元,并在2016年超过美国及日本,成为最主要的并购方。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有关对“一带一路”倡议下资本项目和交易活动的报告,2016年,七项核心基础设施领域(公用事业、交通、电信、社会、建设、能源和环境)的项目与交易约494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总量的1/3。并购市场资讯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中资企业在沿线地区的境外并购交易总量达99单,对应总值474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50%和84.3%。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Syngeta)、万科领衔中国财团收购亚洲最大物流地产巨头普洛斯(GLP)、安踏收购芬兰体育用品巨头Amer Sports、五矿集团收购全球最大在建铜矿项目Las Bambas、青岛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资产、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都是中国企业跨境并购谈判成功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