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联通领域的谈判合作成效

四、设施联通领域的谈判合作成效

(一)“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是中国按照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和空间布局提出的合作框架。“六廊”指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包括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六路”指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主要内容;“多国”是指一批先期合作国家;“多港”是指若干保障海上运输大通道安全畅通的合作港口。

1.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该经济走廊途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7个省、区,65个地、市、州的430多个县、市,到中哈边界的阿拉山口出国境,后经3条线路抵达荷兰的鹿特丹港,全长10900千米,辐射亚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在该经济走廊开展了很多项目,如发布《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达佩斯纲要》《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索非亚纲要》,中欧互联互通平台和欧洲投资计划框架下的务实合作有序推进,匈塞铁路塞尔维亚境内贝旧段已完工等。

2.中蒙俄经济走廊

该经济走廊有两个通道,一是华北通道,从京津冀到呼和浩特,再到蒙古和俄罗斯;二是东北通道,沿着老中东铁路从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到满洲里和俄罗斯赤塔。中蒙俄三国积极推动形成以铁路、公路和边境口岸为主体的跨境基础设施联通网络。

2018年,中蒙俄三国签署《关于建立中蒙俄经济走廊联合推进机制的谅解备忘录》,进一步完善了三方合作工作机制;中俄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界河桥中方侧工程已于2018年10月完工;中俄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界河公路桥已经建成;中俄企业联合体基本完成莫喀高铁项目初步设计;三国签署并核准的《关于沿亚洲公路网国际道路运输政府间协定》正式生效;中蒙俄(二连浩特)跨境陆缆系统已建成。2018年,中俄贸易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俄罗斯跻身于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行列。接下来,中俄将在北极圈内仿照亚马尔液化天然气模式再开发另一个气田。

3.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该条经济走廊从新疆出发,抵达波斯湾、地中海沿岸和阿拉伯半岛,主要涉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我们与沿线诸国的合作协议或协定非常多,如中哈俄、中吉乌、中巴等的多边、双边协议或协定;“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进行产业对接;中国与伊朗发挥在各领域的独特优势,加强涵盖道路、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的对接合作。

4.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该经济走廊以中国广西南宁和云南昆明为起点,以新加坡为终点,纵贯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旬、马来西亚等国家。以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铁路、公路为载体和纽带,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基础展开。该走廊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境经济合作等领域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如昆(明)曼(谷)公路全线贯通,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项目成效显著,中老经济走廊合作建设开始启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对接,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等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5.中巴经济走廊

该经济走廊为中国打通进入印度洋的通道,是连通欧洲、非洲和中东的最短途径。中巴正以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4”经济合作布局。中国与巴基斯坦的一批项目顺利推进,如瓜达尔港疏港公路、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拉合尔的轨道交通、卡西姆港的电站建设等,涵盖公路、港口、铁路、航空、管道、农业等的建设。同时,沙特也加入了中巴经济走廊,协同中国把瓜达尔港建设成为一座新型的石油城市。

6.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期间,中印共同倡议建设该经济走廊。孟中印缅四方已有很多合作协议,如中缅两国共同成立中缅经济走廊联合委员会,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建中缅经济走廊的谅解备忘录》,等等。

(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

我国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骨架,通过艰辛的谈判、沟通、对接和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硬联通”与政策规则标准“软联通”互促互进,一大批互利共赢项目成功落地。以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合作项目为重点的区际、洲际铁路网络建设等扎实推进。中欧班列已经探索形成了多国协作的国际班列运行机制,中国与多个沿线国家铁路公司签署了《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公路合作方面,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公路运输公约》(TIR公约)、《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等多个国际运输便利化协定已全面实施。与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经济特区、比雷埃夫斯港、阿联酋哈利法港二期集装箱码头等项目进展顺利。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加快,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能源资源通信设施合作力度加大,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电力、油气、核电、新能源、煤炭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中俄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保持稳定运营,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以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通信、电信、光缆、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加快形成,区域间商品、资金、信息、技术等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有效促进了跨区域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这些合作项目的稳步推进,使得亚洲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建立和加强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高效畅通的亚欧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设施联通是沿线各国承接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外溢”效应的重大机遇。在设施联通方面,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实力强,经验丰富,建设能力有保障,并且“中国建造”在质量、造价、效率等方面有较高的性价比。2016年入选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的企业数量为65家,在国别排名中中国位居榜首。“中国建造”基础设施通常项目大,影响深远,具有标志性意义,有利于增强沿线各方对“一带一路”的信心。

2013年至2020年,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近6400亿美元。到2018年,仅中国的中央企业在沿线国家开展与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等领域的建设项目和工程就已经超过了3000个,包括亚吉铁路、蒙内铁路、中老铁路等铁路项目,比雷埃夫斯港、吉布提新港等港口项目,中俄、中哈、中缅原油管道,中俄、中亚、中缅天然气管道等重大项目。截止到2020年,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近400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44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33万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我国与沿线国家在合作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为绿色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

经过多年的努力,设施联通已将沿线国家联动起来,在合作共赢理念的指引下,促进了经济增长,极大地改善了民生,带动了沿线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坚定了沿线国家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信心。

绿色发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