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境语的魅力

四、环境语的魅力

(一)谈判环境

谈判的环境语主要是指具体的谈判环境和谈判者的沟通距离。不同谈判环境氛围对交往双方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作用,影响信息传递效果。如在谈判场所中各种设施的不同安排方式,会对谈判双方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避免谈判双方“地位差异感”,这时候安排圆形会议桌会比方形会议桌开会效果好一些;又如,在一个非常整洁的办公室或房间里进行谈判,肯定会比在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进行同样的交流效果好得多。人们总想选择有利于谈判成交的谈判环境,因此,谈判场所的地理位置、室内外光线、声响、温度、色调、装饰等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

(二)沟通空间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动物的势力圈感觉十分发达,它们为了保护自己以生殖活动为中心的生活,本能地用身体的某种气味标示出自己地盘的界限,并把这一“地盘”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实,在谈判中,每一个谈判者也会“划出”自己的势力范围,把它作为自己身体的一种延伸。在谈判中,沟通空间就是指在整个谈判的持续过程中,谈判者个人能够进行控制和调整的空间范围。沟通空间不仅包括个人占有的物品,还包括身体四周的空间,这是真实存在的感觉,一旦私人空间被挤占,就会感到不踏实、不安全、不自在,甚至有可能中断信息交流。

在谈判的沟通过程中,空间距离成为一种沟通亲密程度的标识。研究学者经过大量的实证与分析,确定了4种沟通的距离。以自我为核心,距离核心0.46米范围内成为亲密圈,沟通中保持这种距离的属于自己人,沟通语言与肢体语言可以放松、自由、丰富,话题也可以宽泛;距离核心0.46~1.22米范围内,属于私人圈,比较熟悉的谈判者在圈内就商务谈判话题进行交流;距离核心1.22~3.66米范围内,属于社交圈,一般适用进行初次谈判的谈判者,在距离上保持着一种陌生。距离核心3.66米以上范围的,属于公共圈,这个圈是开放的,基本上没有私人方面的情感交流。总而言之,空间距离与沟通的顺畅程度成反比。

以上4种沟通空间的界定,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告诉我们,谈判的沟通空间是一个客观实在,它对谈判者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因此,谈判人员在与对方接触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情况深入了解,恰当地确定彼此间的交往空间,形成一种适宜的心理氛围。如受东方文化影响的日本和中国谈判人员能接受较小空间,而在西方文化生活下的美国人多喜欢较宽敞的空间。有人曾进行过观察,当一个日本人和一个美国人在进行商务谈判时,两个人会跳舞状地绕着屋子走。这是因为,日本人为了保持舒适距离而不断地向前靠近,美国人也为了保持舒适距离而不断地往后退。来自东方国家的谈判人员一般不习惯拥抱、亲吻等谈判交往礼节,而西方国家的人员则习以为常。以上所述情况告诉我们,在谈判中,谈判者要合理地利用沟通空间的效应,否则,会使对方产生一种压迫感和不安全感,影响彼此间的沟通。

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对无声语言的论述,采取了孤立的、不联系的方法,分别介绍了人体语、类语言、物体语、环境语,这或许对学习和训练无声语言艺术很有益处。但在实际中,人们在表达问题和观点时,都是综合地运用上述各种语言的。如果不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谈判者就很难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更不能准确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从而赢得谈判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