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畅通领域的谈判合作成效
习近平主席指出,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之一,贸易畅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一带一路”谈判、合作和建设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营商成本,释放了发展潜力,进一步提升了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经贸合作充分发挥基础和先导作用,为实现“五通”注入强大动力。中国制造、中国建设、中国服务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欢迎,沿线国家更多的产品、服务、技术、资本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一)贸易畅通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发起《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不断深化海关检验检疫合作,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领域,探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营造高标准的国际营商环境。截至2019年,设立了面向全球开放的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吸引沿线国家来华投资。中国平均关税水平从加入世贸组织时的15.3%降至目前的7.5%。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格鲁吉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或升级了自由贸易协定,与欧亚经济联盟签署了经贸合作协定,与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二)贸易往来不断扩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不同,经济互补性强,贸易潜力巨大。我国通过削减壁垒、搭建平台、完善促进进口政策,积极扩大自沿线国家进口,进一步优化了贸易结构。充分利用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推动大型成套设备、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满足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支持企业在沿线交通枢纽建立仓储物流基地和分拨中心,完善区域营销网络,进一步优化市场布局。发展与相关国家边境贸易,深化与沿线国家在旅游、中医药、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实现中外服务业企业合作。发挥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广交会等展会的平台作用,促进企业互动交流,共享“一带一路”商机。
(三)投资合作持续深化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促进政策,积极商签政府间投资合作协议,为对外投资合作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以对外工程承包为先导,以金融服务为支持,带动装备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联合走出去。我国已经成为许多沿线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地,合作内容不断丰富,涵盖农林开发、能源资源、加工制造、物流运输、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合作方式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商品和劳务输出为主发展到商品、服务、资本输出多头并进。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加快建设
习近平主席指出,产业是经济之本。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中国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结合所在国家的发展战略、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截至2020年,在沿线46个国家建设113个境外经贸合作区。这113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既有加工制造型、资源利用型、农业产业型,也有商贸物流型、科技研发型及综合开发型等,对引导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对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重大项目是“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重要抓手,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对发挥投资对贸易的带动作用、促进贸易投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综合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等政策,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落地。积极协调各种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用好多双边投资合作基金,加大对项目的支持力度。密切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保障,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为重大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六)中欧班列成为促进亚欧贸易运输生力军
中欧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等条件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铺划了西中东3条通道中欧班列运行线:西部通道由我国中西部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出境,中部通道由我国华北地区经二连浩特出境,东部通道由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满洲里(绥芬河)出境。2011年3月,首趟中欧班列从重庆发出开往德国杜伊斯堡,开启了中欧班列创新发展的序章。中欧班列开行10年来累计突破4万列,合计货值超过2000亿美元,打通了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2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开创了亚欧陆路运输新篇章,铸就了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桥梁纽带。中欧班列以安全稳定的独特优势,在疫情期间对保障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物流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21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5万列、发送14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2%和29%;我国以铁路运输方式对沿线国家进出口2097.8亿元人民币,增长43.1%,增速比水运、公路、空运进出口分别快15.3%、13%和21.3%。2021年9月10日,全国首列“铁路快通”中欧班列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正式发运,同时,一列国际班列也通过“铁路快通”模式由霍尔果斯口岸进境驶往重庆,这标志着全国海关对中欧班列的监管进入全新阶段,中欧班列开行地与口岸地间的海关作业环节彻底打通。
(七)经贸合作逆势前行
在疫情背景下,“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逆势前行,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对外投资逆势上扬,合作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丝路电商亮点突出,展现出强劲韧性和生机活力。2013—202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年货物贸易额由1.04万亿美元增至1.35万亿美元,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5%升至29.1%,累计货物贸易额达9.2万亿美元。202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完成服务进出口额844.7亿美元,其中,服务出口377.3亿美元,服务进口467.4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同比缩水35%的背景下,中国境内投资者在沿线的58个国家实现直接投资186.1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4%,较2019年占比提升0.3个百分点。2013—2020年,中国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年新签合同额由715.7亿美元增至1414.6亿美元,年均增长10.2%;完成年营业额由654亿美元增至911.2亿美元,年均增长4.9%。2021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达到了1.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4%;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214.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自沿线国家吸收外资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36%;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97亿美元,占我方总体比重达57.9%。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克服疫情等困难,不断走深走实,为全球开放合作、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