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联通领域的谈判对策
(一)设施联通领域的谈判重点
1.营造设施联通良好合作环境
坚持以互利共赢为导向,兼顾设施联通的进程、质量和效益,首先摸清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共建的意愿、基本条件、对接意向、规划协调、建设标准、优先项目论证,再对所需资金进行测算,共同探讨融资来源、融资机制、融资成本、融资风险等问题。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战略互信,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合作建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逐步改善投资、建设、运营环境。
2.提升设施联通合作共赢效益
着力解决沿线国家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三大基础设施,即交通运输类——铁路、公路、陆海港,能源类——电力、管道,信息通信类——光缆、基站、数据中心、终端等。在建设大范围合作机制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在加强与沿线各国规划对接的基础上,优先选择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连接主要能源资源区块、重点产业集聚区,构建联通内外、安全畅通、绿色高效的经济走廊和国际大通道,探索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然后有序推进,分阶段、分步实施,逐步建成基础设施网络和体系。不断提高沿线国家共建效益,政府和企业协同发挥作用,提高基础设施使用率,重点解决项目风险大、盈利性差等问题。
(二)设施联通领域的谈判策略
1.共商共建
相关各国平等协商,充分表达诉求,发表意见,贡献智慧,制定规划和设计方案时尊重其他相关国家利益,确保项目的共赢属性;汇集利用各方各种资源,赋予各方同等参与机会,优势互补,携手共建。
2.软硬兼顾
设施联通既要重视硬件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也要重视政策协调与联通机制的完善。通过加强政策和机制层面的合作,提高便利化水平,挖掘现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潜力,提升设施运营效率,不断改善经济效益。
3.政企合作
政府营造改善环境、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加强保障,重点规划基础设施合作蓝图,协商制定统一或兼容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广开和畅通渠道,让企业可投、愿投、敢投、能投。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围绕设施建设蓝图和建设需求,制定适宜的发展规划,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提升基础设施质量和运营效益。
4.标准兼容
标准兼容对接是提升设施联通效率的关键一环。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类主体的作用,加强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援助,提升其标准更新和应用能力,引领设施联通标准化建设。本着既适应国际标准发展大方向,又要符合沿线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兼顾先进性和务实性,针对不同的合作领域,分类别推动沿线国家标准更新、兼容和互认。
5.经济可行
经济可行是“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的基础,也是互利共赢的前提。既要考虑共建项目对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的战略意义,又应选择共识广、条件成熟、经济性好的项目;既要严格建设质量,又要控制建设成本,做到战略意义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确保“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成功率、共赢性和可持续性。
6.循序渐进
在统一规划蓝图下,分清主次,建联结合,示范引领,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分步推进,最终形成联通全域的基础设施网络。特别是在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中,围绕各走廊核心合作领域,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选择典型项目,精心设计,稳妥推进,确保成功,既有利于增强各方信心,也可以避免走弯路,降低试错成本。项目即使失败,也可以把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为设施联通反思不足,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