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畅通领域的谈判认知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谈判合作的核心内容,旨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全方位深化与沿线各国经贸往来、产业投资、能源资源和产能合作,着力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为沿线国家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贸易畅通的指标分析
2016年,据有关机构运用贸易畅通指标体系对“一带一路”“五通”和沿线国家贸易畅通情况测算分析,总体来看,贸易畅通指数在“五通”指数分类指标评分中处于领先水平,贸易畅通发育程度更高、进展更快、成效更明显。这既是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各国积极推进经贸合作成果的充分体现,也凸显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利益契合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测算结果,与我国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的沿线52个国家中,贸易畅通指数评分最高的顺畅型国家依次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等7个国家,评分较高的良好型国家包括越南、蒙古、卡塔尔、巴基斯坦、印度等39个国家,评分中等的潜力型国家包括摩尔多瓦、孟加拉国、塔吉克斯坦、波黑等4个国家,评分最低的薄弱型国家只有马尔代夫和不丹2个国家。
贸易畅通的指标体系
从各分类指标看,也呈现非均衡发展特点。总体而言,关税水平、双边贸易协定及营商环境等指标均值明显高于贸易畅通平均水平,而反映投资水平的相互直接投资流量指标则明显较低。这说明,在WTO及相关多双边贸易机制的推动下,中国与沿线各国在畅通程度和签署双边投资协定等方面已有较大进展,但在投资水平特别是直接投资流量上还存在明显短板。
从国家分指标情况看,顺畅型国家的各类指标均值都较高,特别是有关投资水平和营商环境的各项指标,体现了贸易畅通的均衡全面发展。良好型国家的差距主要在双边贸易额和直接投资流量,这也是下一步深化经贸合作的重点。潜力型国家和薄弱型国家具有共性,需要大力改善自身贸易条件,降低贸易壁垒,不断扩大双边贸易规模;需要着力提升投资水平,包括积极谈判签署双边投资协定、扩大双边直接投资规模等,从而更好地参与、融入“一带一路”合作。
从区域整体格局看,贸易畅通指数评分在沿线不同区域间的差异较大。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中亚及蒙古国、俄罗斯等贸易畅通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南亚地区则受种种因素制约,贸易畅通水平整体偏低。这说明,东盟、中亚和蒙俄地区作为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重点区域,在贸易规模、合作水平、开放程度和自由化便利化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区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方向,基础扎实、潜力巨大,而南亚等区域则需要更加积极推进。
(二)贸易畅通的瓶颈问题
从2015年贸易畅通指数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畅通还存在一些短板和瓶颈。一是贸易畅通整体水平仍然较低,“通而不畅”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结构上看,真正达到“畅通”的国家只有7个,仅约1/9,我国与沿线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通而不畅”的状态。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地理分布来看,顺畅型国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国家之间、次区域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制约了大区域一体化水平的提升。三是在多双边贸易机制推动下,该区域的关税水平已大幅下降,但非关税壁垒仍比较严重,影响贸易规模扩大。四是区域合作机制水平较低,制约经贸合作深入。至2016年10月,虽然我国与沿线52个国家都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但这些协定层次比较低,偏重于对利用外资的保护,而对对外投资的保护程度不够,制约了双向直接投资的发展。五是沿线多数国家的贸易条件不佳,产业竞争力不强,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也制约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