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新理念

一、健康新理念

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无病即健康”,单纯从传统的医学模式来认识健康。为了纠正这种对于健康单一而片面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在1946年签订的《组织法》序言中这样定义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是达到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应该包含4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此定义尽管相当有争议,特别是在具体操作上不易评估,但是依然是对单一生物医学模式下健康的有利补充和发展。此概念既考虑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又兼顾了人的社会属性,帮助人们摆脱了对健康的片面认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医学领域已经从建立在传统健康观念基础上的生物医学领域演化到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即从生理、心理、社会角度全面而立体地理解疾病和健康。《健康社会学》(沃林斯基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中提出了“立体健康观”,认为健康有8种构成状态(表1-1-1)。

表1-1-1 健康的8种构成状态

续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对健康学研究的重点从模式的建构转向动态的平衡,将健康与个人满足相关联。健康可以定义为有意义的、愉快的生活,或者更明确地说是有目的地选择生活方式;也可以被定义为由自我责任和爱构建起的桥。自我责任和爱产生于正确的评价,这些正确的评价指的是我们既不是分离的个体,也不是各个分离部分相加之和,健康是一个由极度不健康到高健康水平的连续体。健康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一个过程,是身体、心理和精神的结合。总而言之,关于健康,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综合理解:

(1)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方面,也包括心理和社会方面。

(2)健康仅仅是一种良好状态,而非完美状态。

(3)健康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4)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有高峰也有低谷。

(5)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6)健康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是一种积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