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练习方法

三、练习方法

瑜伽练习时要求练习者首先保持正确的姿态,屈、伸、扭、转、起、提、收等细微动作,力求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配合呼吸法尽量到位。瑜伽习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分解练习法

分解练习法是指将完整的瑜伽技法(体式、呼吸、冥想)或者某个技法、组合等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练习的方法。如体位姿势,或者呼吸方式、冥想等,从而获得更好的练习效果。分解练习法尤为适合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变易练习法的基础。

(二)完整练习法

完整练习法是指瑜伽的某个具体技法,如某个体式与呼吸的配合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环节,严格按照规定的练习步骤完整地进行练习的方法。例如,在体式练习时,结束姿势还是会回到起始姿势的。运用完整练习法便于练习者完整地掌握技法或组合。保持技法与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瑜伽习练的功效。

(三)综合练习法

综合练习法是指练习的全面性,在做瑜伽练习时要全面考虑身体的每个部分、每个器官,静态和动态练习的内容要适量分配,尽量能包含瑜伽各系列的体位,遵循平衡原则。

(四)变易练习法

变易练习法是一种降低强度、难度的习练,指在正确动作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辅助器材或者分解练习,降低练习的完成质量、练习密度、动作强度、心理负荷、技法难度的练习方法。此练习方法经常与分解练习法结合使用,多由初学者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使用。如三角伸展式,使用辅助工具如瑜伽砖进行正确练习,让练习者手触瑜伽砖即可,或扶在大腿、膝关节外侧,以降低练习强度和难度,确保技法的正确性和功效。

(五)加难练习法

加难练习法是在原有技法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对练习质量、练习时间、组数、强度等方面的要求,还可通过原具体技法的进阶练习完成,加大练习难度。此方法多在复习课或者锻炼身体素质时使用,使练习者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身体素质和各大系统的功能,适用于身体素质已经很好或技法水平需要更大提升的健身人群。

(六)重复练习法

重复练习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习练内容,在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时间的练习方法。通过同一技法或同组技法的多次重复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技法,提升功效。

(七)专门练习法

专门练习法是指针对特定的练习技法或身体部位,为收获不同功效或者不同技法(如呼吸调控、冥想术等)设计的个性化练习内容;或为提高习练水平,对难度较高的技法所做的一些辅助性的练习;或为达到某一练习目的,专门采用的练习手段。由于是针对性的练习,练习所达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八)诱导练习法

诱导练习法是指通过对其他的练习方法、手段(如语音引导)或者辅助工具的合理运用,间接达到目的的方法。瑜伽教学中实施诱导性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正确地掌握技法技术,放松身心,进入练习的更高境界。

(九)意境练习法

有道是“心境由人造”,意境练习法是指通过环境的变换或者自我意识的调整,在心里创造适合瑜伽练习的美好场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十)心随身释练习法

心随身释练习法就是练习者在专注的练习过程中,感知身体和情绪的精微变化,聆听来自体内的声音,逐步做到心随身释,身随心动,有效调节内分泌,缓解机体的酸胀不适,收获全新自我,收获好心情。

思政元素

1.瑜伽的健身

瑜伽练习中要求身、心、灵和谐统一,即通过意识呼吸与肢体活动的协调配合来实现自我控制。通过瑜伽练习可以活络筋骨,使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耐久性得到提高。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渐体会到身体其他方面的变化,如可以改善圆肩驼背、矫正脊柱变形,改善形体姿态,使人充满活力。所以说在大学院校开展瑜伽课程既可以强健学生体魄,且又较传统体育项目更具有时尚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喜欢。

2.瑜伽的德育

瑜伽中运用易于掌握的技巧,通过静思、冥想、呼吸、调身等方式来实现人的身体和心灵不断升华,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瑜伽练习中每个动作需要觉知肌肉的拉伸和收缩,通过不断练习体式,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培养学生勇于挑战、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另外,在瑜伽练习中需要专注呼吸和用力,关注身体的每个细节,提高专注度。长期有规律的瑜伽练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性,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尊重他人、尊重规则的职业操守。这些个性心理品质与人文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成员所必备的素养。

3.瑜伽的美育

瑜伽在体式练习中要求动作舒展大方,而冥想放松练习能让机体保持健康活力。瑜伽教学中注重身体的平衡发展,特别注意纠正学生的非正常体态,比如:圆肩驼背、头部前倾、脊柱侧弯、骨盆前后倾等问题,并分别对其进行矫正和强化练习,引导学生追求自然之美、塑造线条美和力量美。体型体态的优美是人对外展示的第一关,是自信的开始。另外,瑜伽练习时,在轻柔音乐的带动下,学生的动作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较为柔美平和的状态。长此以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瑜伽文化美、艺术美、音乐美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等素质得到提高,进而审美能力也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