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啦啦操概述

一、啦啦操概述

(一)啦啦操起源与发展

啦啦操(cheer leading)是以各种形式起源于早期部落社会的仪式,为激励外出打仗或打猎的族人,他们通常会举行这种仪式,用欢呼、热情的表演来鼓励族人,期望其凯旋。在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帝王世纪》中就有记载,早在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就用战鼓鼓舞士气;《左传·曹刿论战》里提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啦啦操的英文中cheer部分就有振奋精神、提振士气的意思。

现代啦啦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1898年11月2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生约翰·尼坎贝尔从座位上跳入橄榄球比赛的场地内,并开始带领观众喊口号欢呼。这种行为大大吸引观众并成功地烘托了比赛氛围,最终明尼苏达大学赢得了比赛,约翰·尼坎贝尔也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啦啦操运动员。

直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多数啦啦队队长由男性担任,队员也以男性为主。1941年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男性进入军队服役,因此啦啦队就转变为多由女性运动员组成,这一现象也保持至今。

截至目前,啦啦操运动已经在116个国家开展。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于2013年5月通过表决,啦啦操与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等项目一样,正式成为独立的运动项目。2019年国际奥委会正式通过“入奥”项目陈述,并同意国际啦啦操联合会申请2028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项目。2019年,啦啦操正式被设立为全国运动会比赛项目。

(二)啦啦操概念

啦啦操是一项体育与艺术融合的且体现时尚、活力、自信、欢乐的运动项目。在音乐的伴奏下,运动员借助道具、标语等集体完成具有强烈感染性的、多样化的舞蹈动作、项目特有难度过渡与配合动作等内容,充分展示团队的运动技能技巧,体现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最高荣誉感。

(三)啦啦操分类

1.舞蹈啦啦操

舞蹈啦啦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运用多种舞蹈元素的动作组合,结合转体、跳步、平衡与柔韧等难度动作和过渡连接技巧,通过空间、方向与队形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舞蹈风格与特点,强调速度、力度与运动负荷,展示运动舞蹈技能以及团队风采的运动项目。舞蹈啦啦操中最常见的有花球舞蹈啦啦操、街舞舞蹈啦啦操、爵士舞蹈啦啦操、高踢腿舞蹈啦啦操。

(1)花球舞蹈啦啦操。成套组合全程要求使用花球,充分使用36个基本手位动作,结合各种舞蹈风格元素、难度技巧动作、过渡连接,运用层次变化、团队配合、队形变化和服饰展现舞台视觉效果。其特点在于一致性、视觉效果、正确的花球手位及技术,动作必须干净、有力、准确,整队的同步性应做到整齐划一。

(2)街舞舞蹈啦啦操。融合街舞各种风格如HipHop、霹雳舞、锁舞、爵士、机械舞等舞种的动作和律动,结合跳跃、定格、地板动作和其他技巧动作。要求动作的完成度、风格性、创意性、身体各部位的分离和控制、律动感、一致性和对音乐的诠释,成套中所有一致的动作应与音乐节奏和律动相配合,穿着要能明显体现街舞文化的服饰。

(3)爵士舞蹈啦啦操。融合并展现了传统且具有爵士风格的动作和组合,且富有力度、冲击力、表现力,并含有队形变化、团队配合及技术技巧等元素。其重点在于正确的技术完成、延伸、控制、身体姿态、风格性、对音乐的诠释、动作的连贯性及团队一致性。成套中要有效利用音乐,展现出快节奏的、生动的、能量充沛的、积极的、与音乐协调的动作。

(4)高踢腿舞蹈啦啦操。成套中融合多样风格的踢腿技术技巧动作,包括高踢腿、低踢腿、斜线踢腿、扇形踢腿、跳跃踢腿等富有创意性、具有舞蹈展现性动作。各种高踢腿要求准确性、合拍性、控制、正确的技术和踢腿高度的一致性。

2.技巧啦啦操

技巧啦啦操是以托举、金字塔、篮抛、翻腾等技巧性难度动作为主要内容,配合口号,同时结合各种跳跃动作、啦啦操基本手位动作及其他舞蹈元素等动作,利用多种空间转换、方向与队形变化,充分展示高超的团队技术技巧的一项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