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00后”大学生生长于互联网时代,更善于利用技术,也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大学阶段,变化和不稳定成为大学生主要心理发展特点。
(一)自我意识增强,认知能力发展不协调
与富足生活、高速网络相伴而生的,是“0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崛起,他们更加自尊和自信,也更加开放而开明。但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且校园与社会有一定距离,因此,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片面性,还不能深入、准确地认识问题,典型特征是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常改变想法。这种不足与他们极强的自我意识不相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会一直困扰着他们。
(二)情感体验丰富,情绪稳定性不足
对于刚刚成年的大学生来说,这个时期是一个充满压力与矛盾的时期。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的比率在18~25岁达到高峰,这种态势往往到28岁才趋于平稳。大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情绪体验极其敏感,内心体验细腻而微妙,他们对与自身有关的事物往往体察得细致入微。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生活方式的变化,他们的情感体验空间在急剧延伸,这必然影响其情感的稳定性,让他们的心境变化快,情绪波动大。
(三)智力发展达到顶峰,心理需求不清晰
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的神经学家杰伊·吉德(Jay Giedd)说,“人在二十多岁便具有做出人生重大决定的能力”,并称,“曾被认为在青春期之后就已发育完全的大脑在人生的第三个十年期仍要继续发育,清除掉从未使用过的连接,加强剩余的那部分连接,最终达到成年人大脑的形态”。因此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成年早期是个体智力、生理等各方面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群体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学习,抽象思维能力可得到充分的发展,智力水平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也正因如此,大学生们渴望拥有各种社会关系,他们关注着社会生活,对各种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但大多数大学生在这个时期会由于对自身心理需求认识的不清晰,而面临来自亲密关系、学习生活、社会工作的压力,或因残酷现实导致梦想破碎。因此,许多大学生会面临迷茫时期,具体到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无法找到合适的人生伴侣,不知道大学毕业后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等问题。当然这也会让大学生们去尝试不同的人生选择,在多样化的社会关系中,慢慢明确自己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处理不好,心理就可能偏离健康,出现心理失衡,即心理亚健康状态,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形成心理问题或障碍,即心理不健康。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有:
(1)情绪低落或容易波动、易激惹、心烦意乱、想发脾气等。
(2)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和冲突时常发生。
(3)精神紧张,易把事情往坏处想,易为小事生气,过后又后悔。
(4)不与人交往,孤僻、自闭、冷漠。
(5)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6)工作学习效率显著下降,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7)对某些人、事或地方莫名其妙地感到害怕、紧张、焦虑,不能自控。
(8)对自己的某些观念或行为感到害怕,又无法控制,反复想/做某事,不做心里就不踏实。
(9)有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出现错觉、幻觉、妄想等,自己丧失对现实、对自身的感知,无法融入社会。